•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央行同意广深试点QDII2 已上报国务院待批
  • 项俊波:自我净化自我完善
    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 我国银行业风险特征
    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 中国人寿集团:将教育实践活动与创新驱动发展结合
  • 上交所将适时推出ETF回购市场 试点开发1天和7天回购品种
  • 审计署:社保基金投资监控待完善
  •  
    2013年6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要闻
    央行同意广深试点QDII2 已上报国务院待批
    项俊波:自我净化自我完善
    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我国银行业风险特征
    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人寿集团:将教育实践活动与创新驱动发展结合
    上交所将适时推出ETF回购市场 试点开发1天和7天回购品种
    审计署:社保基金投资监控待完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我国银行业风险特征
    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2013-06-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当前,我国银行业总体保持稳健运行。但是,伴随着经济增速回落,直接融资扩容,跨业金融产品涌现,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同业竞争加剧,不良贷款反弹,银行业风险形势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特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风险的传染性、隐蔽性、复杂性和危害性进一步增强,要求银行切实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有效性,严防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风险传染性明显增大

      随着银行业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复杂程度上升,银行表内与表外业务之间,银行与证券、保险之间的关联度上升,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增强。

      以近年来迅速扩张的理财业务为例,随着资本约束增强和信贷规模管控趋严,部分银行信贷资产出表的冲动强烈。一些银行借道信托、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同业,通过理财资金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尤其是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两高一剩”等限制性领域利用此渠道融资的现象并不少见。其中,银行与证券公司间的合作发展迅猛,相关风险可能向银行资产负债表内转移。此外,为匹配较高的资金成本,部分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激进,主要投向高收益、低评级企业债券或回报周期长、风险较高的项目,从而形成一定的风险隐患。

      

      风险隐蔽性明显增强

      部分企业通过多头融资、借新还旧掩盖风险,银行在理财、代销等业务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性担保,使得风险的隐蔽性增强。

      近年来,承兑汇票、理财、企业债券承销与投资等业务快速发展,其中部分业务是处于降低资本占用、绕开信贷规模管控和规避相关监管要求等目的,隐含的操作风险、合规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声誉风险较为明显。

      商业银行参与企业债券承销及投资业务活跃,一些问题及潜在风险也需关注。比如,银行体系债券投资快速增长,银行为企业债券的主要资金供给方,目前企业债券市场尚未出现实质性违约,银行长期视其具有“隐性担保”,对潜在的违约风险并未予以足够重视。又如,部分银行以提供配套融资支持作为承揽债券承销业务的营销手段,利用贷款、向私人银行客户发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或理财产品等方式,为所承销债券提供过桥融资,用于企业债券到期兑付,一旦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则对银行资产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风险复杂性和危害性明显提高

      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声誉风险等有可能多点爆发和转换,风险的复杂性和危害性增强。

      最近两年来,存款市场出现较大变化,表外业务快速发展,增加了银行表内外流动性管理的难度:银行注重季末、半年末和年末市场排名,存款“冲时点”情况普遍。银行对同业市场资金的依赖程度有所上升。而同业资金期限短、稳定性差,同业负债占比上升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难度。此外,银行各类融资性表外业务发展迅猛,不少业务依靠短期资金滚动对接长期投资,存在期限错配,其中隐含的流动性风险需引起足够重视。

      以近期银行间市场爆发的“钱荒”为例,随着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的空气扩散,“中国银行资金违约”等不实传言四起,甚至工行因系统升级网点和电子渠道一度无法正常办理业务,一些人也将其与“钱荒”相连。因此,须谨防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多点爆发和转换。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148.3万亿元。5月末,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99.3万亿元和67.2万亿元。随着银行业规模扩大、业务增多,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等在内的各类潜在风险都可能积累增大,必须重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银行业风险特征,高度警惕、严密布防,全面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守住风险底线。(据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