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票据贴现率急升 资金宽松或待下月中旬
  • 上海重拳整治销售误导
    60岁以上老人投保将有限制
  • 上半年中国企业全球股权相关发行额同比降7.4%
  • 平安陆金所发展
    将获政府全力支持
  • 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应充分考虑与资本市场互动
  • 温州·中国民间融资价格指数
    拟于6月底前试发布
  • A股暴跌震倒银行间
  •  
    2013年6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7版:金融货币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金融货币
    票据贴现率急升 资金宽松或待下月中旬
    上海重拳整治销售误导
    60岁以上老人投保将有限制
    上半年中国企业全球股权相关发行额同比降7.4%
    平安陆金所发展
    将获政府全力支持
    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应充分考虑与资本市场互动
    温州·中国民间融资价格指数
    拟于6月底前试发布
    A股暴跌震倒银行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应充分考虑与资本市场互动
    2013-06-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编者按

      存款保险制度是国家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已经酝酿近十年的一项重要金融制度,多个部委都将存款保险制度列入今年的工作日程。存款保险制度在海外运行已经多年,其模式也多样。其对于资本市场影响备受关注,且理论探讨较多。本报特邀请学者撰文,探讨存款保险制度设立之前应重视的风险和制度安排。

      ⊙刘骏 ○编辑 孙忠

      

      很多人认为存款保险制度是为了利率市场化才建立。虽然事实上也的确有关系,但是这一制度的建立绝对不应该仅仅被理解成是对一个利率市场化的保障,这样的制度对普遍意义上的资本市场也有潜在的巨大影响,而且有一些影响往往在极端条件下才会体现,而一旦体现破坏力惊人,因此至少在制度出台之前应该做进一步的论证,甚至是进行更严格的压力测试,以防止小概率事件下造成的损害。

      首先,存款保险为利率市场化保驾护航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存款保险的制度的用意并非提供保险那么简单,更重要的职能在防范风险。因此,一个可能的状况是,小银行由于在资产规模和信用级别上未必具备大银行的优势,因此根据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小银行所需要为之支付的融资利率要高于大银行,那么这一融资当然也包括了存款,储蓄;在市场状况类似的情况下,小银行为了支付高利率,很有可能采取风险较高的商业模式,比如结构化证券,或者直接发放高利率贷款给高风险企业和个人。

      这个时候,存款保险机构很有可能就会介入,对小银行的资本状况作出强制规定,这可能会导致多种结果。比如,存款保险机构介入的消息向市场释放信号,引发对该银行的资本的担忧而造成挤兑;同时对资本的强制规定可能使得小银行无法贯彻其投资策略而无法满足债务利率的要求从而造成财务状况的恶化;从逻辑上, 存款保险制度本身存在的矛盾,即保险所提供的道德风险,妨碍了市场条件下允许部分银行倒闭的机制。所以某种意义上,存款保险制度既是为利率市场化提供条件,同时也对市场化有所阻碍。

      其次,存款保险对某些金融产品的推广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对一些短期资金市场的产品,比如CD这样的一种类似零利率债券的产品,其本质就是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如果在期限之前取出可能会造成利率的损失,但是这种CD可以不记名在市场上流通。比如,3个月后到期的CD,可以在现货市场上以折扣价出售,这个折扣价就相当于收益。如果这个CD现在有存款保险。当然,这里可能涉及的是存款保险对账户的保险金额上限和期限的要求。那么可想而知,在现货市场上出售的时候,其信用风险可以被大大降低,甚至可以等同于国债的信用级别。因此,以存款保险为基础之上的一些金融产品对丰富资本市场是有推动作用的,也是有效的。

      再次,存款保险制度尤其是在应对银行清算的时候,对普遍意义上的资本市场也存在潜在的风险。这个风险,主要体现在对破产金融机构的资产处置上。这个风险反过来也对存款保险制度本身可能会造成风险。在说这个风险之前,我们应该提一下历史上出现过的类似的对投资进行保险的产品,早在1976年,两位美国经济学家HAYNE LELAND和MARK RUBINSTEIN就提出了可以利用买入股票的同时卖出股指期货合约来提供一种风险的规避,这一策略被命名为PORTFOLIO保险,即投资组合保险。两人为此成立的公司获得很大的成功,可是在1987年10月的股灾中,这一策略却没有奏效,该公司也面临困境。最主要的原因并非理念的错误,而是市场实际状况和理论的一条假设不符合。理论里,股票买卖是被假设是永远有效的,即无论什么时候向卖,市场总会有人来买。可是在股灾里,状况却是一面倒,只有卖家,却没有买家,因此这样的策略失效了。类似的案例也可以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身上看到。那么,在存款保险制度奏效的时候,理论上应该是如何处置破产机构的资产呢?通常是三种选择:1.将银行关闭;2.由存款保险机构自己来管理运行银行;3.寻找接收的下家。

      但不管如何,存款保险机构都会涉及向市场公开出售破产机构的部分资产,除非是资产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然后打包出售,短期的出售会对资本市场造成冲击,尤其是当破产的是金融机构,往往其资产和公开市场上的其他流动资产有很高的相关性。可以想象,短时间内,大量的相似资产被抛售,不仅对资本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是打击,对存款保险公司和破产机构而言也不是好事,毕竟资产被贱卖了。更糟糕的是,局部市场甚至可能会出现停滞,即流动性消失。由此可见,存款保险制度中对金融机构的风险事前防范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加强监管的意义绝对不是就保险本身而言,而是对整个金融体系甚至包括了没有被纳入监管的市场参与者的一种负责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