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调查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专 版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艺术资产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企金条线改革红利逐渐释放
    兴业银行定位企业“影子CFO”
  • 牛锡明向股东表态:交行流动性没问题 交行需要相应调整策略,向交易型银行转化
  • 民生银行:流动性正常
    超标非标资产即将清零
  • 南京银行拟启动资本补充计划
  • 回购利率走势出现分化
  • 阳光产险
    航运保险运营中心正式开业
  • 急于应对赎回压力
    货基无奈向保险机构借钱
  •  
    2013年6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7版:金融货币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金融货币
    企金条线改革红利逐渐释放
    兴业银行定位企业“影子CFO”
    牛锡明向股东表态:交行流动性没问题 交行需要相应调整策略,向交易型银行转化
    民生银行:流动性正常
    超标非标资产即将清零
    南京银行拟启动资本补充计划
    回购利率走势出现分化
    阳光产险
    航运保险运营中心正式开业
    急于应对赎回压力
    货基无奈向保险机构借钱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急于应对赎回压力
    货基无奈向保险机构借钱
    2013-06-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平均收益率3%到4%的货币基金,伸手去借年化利率6%以上的资金

      ⊙记者 卢晓平 黄蕾 ○编辑 孙忠

      

      平均收益率3%到4%的货币基金,伸手去借年化利率6%以上的资金,如此不计成本之举,在当下刮起的“钱荒”风暴中,正在悄然上演。事实上,这只是资金面紧张之下,众机构四处借钱的一个缩影。

      有保险机构人士昨日向上证报记者透露称,这几天有货币基金通过银行间市场向其借钱,年化利率大约在6%以上。“以往基金问我们借钱的情况也不少,但多是债券基金在赎回期时开口借钱,流动性较好的货币基金倒还是头一次。”

      由于货币基金在所有基金品种中收益稳健却相对不高,因此,去银行间市场借钱,被市场人士视为赔本买卖。不过,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经理直言,“在这个闹‘钱荒’的当口,货币基金不计成本借钱,也并不让我们感到很意外。现在基金到处在借钱,先把资金链滚起来,虽然相对资金成本高,小比例临时借款也情有可原。”

      如此无奈之举,源于近日由流动性引发的货币基金赎回危机。从上周开始,不少基金公司纷纷传出遭到机构投资者大规模赎回的情况,尤其是货币基金等流动性要求高的产品面临的赎回压力更大。“目前不少银行都在利用高利率理财产品吸引资金,在闹‘钱荒’的情况下,相比之下收益率较低的货币基金自然不受待见,导致赎回现象增多。”一位业内人士一语道出货币基金之赎回现状。

      机构投资者的密集赎回让一些货币基金措手不及。赎回“压力山大”,令货币基金急寻现金应对。据一位接近基金业的人士介绍,尽管货币基金投资对象流动性较好,但从资产配置角度讲依旧具有一定的时限,即同样存在流动性限制。此番资金面吃紧使得货币基金的赎回量陡然增大,使得部分基金始料未及甚至难以招架;加上银行自身处于缺钱窘境,面对货币基金“提前支取”这一传统救急方式,银行近期也是多有推诿甚至一度传出与基金公司“撕破脸”的尴尬场面。货币基金想要拿到钱,实属不易。

      无可奈何之下,货币基金找上了手握大量余钱的保险机构。此种借款模式的背后,意味着货币基金需要承担一定的利差损。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现在货币基金赎回压力太大,防止爆仓死扛借钱是第一位,哪怕出现净值负增长那也是后面的事情。目前大部分基金公司的流动资金尚可以兑付,不排除部分小基金公司由于顶不住市场压力,出现不计成本借钱的情况。”

      由于一般都有抵押物而不存在风险,保险机构在借钱给其他机构这事儿上,显得较为积极。不仅仅是基金公司有求于保险机构,每逢月末、季末、年末,银行遭遇揽储压力的几个重要节点,银行也常常盯上保险公司,以银保合作交情的名义向其发出帮忙指令,希望保险公司在“时点存款”上助其一臂之力,并承诺:在销售银保产品时将尽量倾向于“帮了忙”的保险公司。于是乎,数以亿计的“帮忙资金”便从保险公司流入银行。

      事实上,在本轮“钱荒”中,银行等不少融资机构也遭遇了和货币基金一样的难题,即以高于投资收益的利率融入资金,从而产生了“倒挂”现象。

      颇具玩味的是,“钱荒”之下,诸机构资金告急,为何保险机构仍能独善其身,充当借款人的角色。这主要是因为,保险机构具有稳定增长的新增保费收入来源,加上大量到期再投资的资金,每年合计有上万亿资金需要配置出去、寻找投资出路。

      不过,在借机赚一笔的同时,业内人士也不忘提醒相关保险机构,由“钱荒”冲击波引发的一连串涟漪效应或许还将持续,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目前仍无法准确预判,保险机构不可因一时小利而忽视了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