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专访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财富管理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广告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陈志武:
    全球市场波动
    还会持续数月
  • 连平:
    用好增量
    首先要调整信贷结构
  • 2013
  •  
    2013年6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3版:专访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专访
    陈志武:
    全球市场波动
    还会持续数月
    连平:
    用好增量
    首先要调整信贷结构
    2013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连平:
    用好增量
    首先要调整信贷结构
    2013-06-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对于近期流动性紧张

      连平:既是多重因素叠加结果,也反映出部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不审慎,如备付率较低、资产负债管理不合理

      ·对于“影子银行”

      连平:目前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业务小、衍生品不发达、杠杆率较低,且监管覆盖面相对较广、风险可控程度也较高

      ·对于地方平台贷风险

      连平:建议长期保持清醒头脑和稳健政策,在控制总量增长的前提上,未来风险逐步得到缓解后,平台融资可以考虑有适当的增长

      ·对于支持小微企业

      连平:建议对大中小三类银行有所区分,提倡更多由小型金融机构来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鼓励更多民营资本进入此领域

      ⊙记者 石贝贝 ○编辑 孙忠

      

      近期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无疑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进行了预警。而“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要求下,银行拥有哪些具体的工具和组合呢?今年以来讨论较多的“影子银行”如何能既管控风险、又“盘活资金”?地方平台贷、房地产贷款等监管关注的风险领域,如何寻求出路?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陆家嘴论坛召开前夕接受上证报记者专访,对上述问题一一解答。

      多重因素致流动性紧张

      记者:近期市场叫嚷的“钱荒”,以及央行表态,反映出怎样政策意图?

      连平:目前有两点比较清晰:一,近期整个市场流动性出现偏紧局面,既是多重因素叠加结果,也反映出部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不审慎,如备付率较低、资产负债管理不合理。它们本可以在流动性管理上安排充裕,但事实上却搞得非常紧。

      二,6月份以来,大中小型银行信贷投放速度都非常迅猛,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偏紧,此时若央行“放水”,则某种程度上助长了银行业加大信贷投放,甚至可能超出原有计划。而当前银行资金偏紧情况下,会使其获得资金成本增高,倒过来影响信贷投放,预计6月末部分银行不仅不能达成原有信贷计划,还会有所收缩。

      鼓励民资开展小微金融

      记者: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对于“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该如何解读,您对具体的工具和组合有何建议?

      连平:“用好增量”,首先要调整信贷结构,比如,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肯定不是国家政策鼓励的,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小微、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方面信贷支持力度则需加大。“盘活存量”,则需要降低“存量”当中信贷为主、占比较高的局面。

      在具体工具方面,一,信贷资产证券化,通过资本和证券市场把这部分存量盘活;二,改变银行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偏高的局面,如果短期、比如一年期以下信贷占比上升,也有助于盘活存量。

      此外,在支持小微企业方面,建议对大中小三类银行有所区分,提倡更多由小型金融机构来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鼓励更多民营资本进入此领域,这个也是在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此外,还考虑发挥直接融资作用,比如稳定股市、恢复股市的融资功能。还有广义范围的、接近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子银行”概念,我认为仍需稳步发展,把现存货币总量余额做活,需要涉及大量非银行的融资手段。

      目前“影子银行”风险可控

      记者:您刚刚提到稳步发展广义的“影子银行”,那么如何既发挥它“盘活资金”的作用、又能较好地管控风险?

      连平:根据我们测算,广义“影子银行”规模约在10万亿元至12万亿元,主要包括融资类信托,民间借贷,其他非银金融机构如同业代付、小额贷款公司、典当、租赁等提供的融资业务,而风险较高的狭义“影子银行”规模在3万亿元左右。

      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确潜藏着一定风险,尤其是部分非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高利借贷的违约风险等,但对此不宜过分夸大。特别是,不应将广义“影子银行”相对庞大的数量与狭义“影子银行”的高风险属性之间画上等号。多数“影子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合理性,且是社会融资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应将我国“影子银行”与衍生品发达、杠杆率高、规模庞大的欧美“影子银行”相比,目前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业务小、衍生品不发达、杠杆率较低,且监管覆盖面相对较广、风险可控程度也较高。

      约束和化解狭义“影子银行”的风险隐患,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统一监管,加强协调。近年来“影子银行”跨业、混业的现象非常突出,需要监管部门实行多部门联合监管、全称监管。二,继续引导民间借贷等地下金融等走向阳光化和规范化经营,发挥其对传统银行体系的补充作用、降低其潜在风险和负面作用。三,监管部门宜定期发布权威数据,消除外界对“影子银行”规模及其风险夸大渲染或过分担忧。

      不断提高平台贷透明度

      记者: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连平:地方平台贷风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地市级以下融资平台偿债能力较弱、县级以下的新地方融资平台有发展苗头、存量平台中有部分融资主体的资产负债率明显上升以及非信贷融资方式迅速发展等。

      建议长期保持清醒头脑和稳健政策,在控制总量增长的前提上,未来风险逐步得到缓解后,平台融资可以考虑有适当的增长。对平台方面的金融风险实施一体化管理,统一部门对此进行监测、统计、分析和预警,通过一体化管理来观察和控制整个平台风险,避免各家自扫门前雪。

      还要不断提高平台贷的透明度,控制低层级政府的融资行为,加强对小银行平台贷款风险的管理。建议尽快建立以省级政府为主的市场化和高度透明的地方政府发债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完全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体系之中;将政府预算行为与企业经营行为分开;政府举债经人大批准,以利多方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