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专访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财富管理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广告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解码6月抗跌基金 低仓位+新兴产业
  • 敏感资金入市抄底 转债估值回补上演独立行情
  • 信托收益下降风险渐增 有人跑步进场 有人心生退意
  • 蓝筹ETF再获资金小幅申购
  • “股债双杀”致发行市场骤冷 机构主推低风险产品
  •  
    2013年6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9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9版:财富管理
    解码6月抗跌基金 低仓位+新兴产业
    敏感资金入市抄底 转债估值回补上演独立行情
    信托收益下降风险渐增 有人跑步进场 有人心生退意
    蓝筹ETF再获资金小幅申购
    “股债双杀”致发行市场骤冷 机构主推低风险产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信托收益下降风险渐增 有人跑步进场 有人心生退意
    2013-06-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信托收益下降风险渐增

      有人跑步进场 有人心生退意

      ⊙记者 陈俊岭 ○编辑 于勇

      

      股市低迷、楼市限购、金市暴跌……这两年,还有哪些让人省心又稳健盈利的投资渠道?悄无声息间,一种年收益8%至12%,且“刚性兑付”的理财方式,正在突破高净值人群的“围墙”,渐入寻常百姓的理财视野,这就是信托。

      不过,最低100万元起,更多300万元的投资门槛,显然也成为区分投资人资金实力的“围城”——城外的人想挤进去,“凑份子”也要跑步入场,而享受多年“专属理财”的城内人,则开始顾忌收益下滑风险渐增,而暗生退意。

      

      城外的人:“凑份子”也要挤进去

      “听说信托收益高,但投资门槛比较高,所以和亲戚一起凑份子认购了份信托,以我的名义,到时收益风险公担。”今年年初,年近五旬老张总算赶上了信托理财的“末班车”,成为国内数百万信托受益人的一员。

      过去十多年,老张做过买卖,倒过房子,炒过股票,算是熟人圈里的资深投资人,不过由于没有“见好就收”,这两年投资还栽了个大跟头,和他同期起步的投资人如今多是资产数百万、上千万的身价,他却还是只有一个零头。

      在去年参加一场朋友圈聚会时,一位资产小千万的朋友说做信托很省心,不但收益高,而且没风险。尽管老张此前对信托也有所耳闻,但首次听到有人现身说法还是深有触动,想起过去几年打打杀杀,亏了本钱还浪费心血,真是相见恨晚。

      不过,最低100万元起,更多300万元的信托投资门槛,显然也成为区分投资人资金实力的“围墙”。于是,不少对垂涎信托稳健收益,又囊中羞涩的投资人只好拉几个朋友“凑份子”买信托,而不少信托公司也对此默许。

      “按规定这一做法是不允许的,但实际中,只要搭伙购买信托的人彼此认识,并私下签订风险共担协议,很多公司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天津一家信托公司经理告诉上证报记者透露,这也是信托公司迫于竞争压力的无奈之举。

      由于近两年投资渠道狭窄,来自股市、楼市、金市等传统主投资渠道的风险骤增,很多有钱人都开始流行购买信托产品,甚至某些部分高收益的产品刚一上架,便遭到投资人的“秒杀”。

      去年下半年,记者在鄂尔多斯、山西吕梁等地采访时得知,当地不少券商都代销信托产品,尽管很多是300万元起点,都不愁卖。“想象不到吧,这里有钱的人都去了。”大同证券吕梁营业部一位负责人称。

      来自民间财富聚集地的巨量民间资金,成为推动信托管理资产从3万亿到近10万亿“滚雪球”壮大的重要支撑力量。

      

      城里的人:风险收益失衡而暗生退意

      在信托从高净值人群悄无声息的理财工具,日渐普及为全民街头谈论的话题时,10万亿信托“围城”内外的两种投资人心态也渐渐有所不同。

      随着近年信托收益下滑与部分项目风险的渐增,尽管“最低100万元”的门槛,并不能完全阻止城外的人“凑份子”跑步入场,但坐享多年“专属理财”的城内高净值群体,则开始顾忌收益与风险失衡,而暗生退意。

      资金量大、风险承受高——私营企业主王先生是最受信托经理喜欢的目标客户,过去几年,只有账上有流动资金,他就会委托给一家信托公司打理,购买其投资于房地产的信托产品,几年下来,也着实让他实现了十分可观的稳健收益。

      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持续加码,加上部分地区房地产信托风险频频见诸报端,王先生也隐隐感觉有些不安,并在近期萌生彻底退意,这让之前与之维系甚密的信托经理也有些抓狂。

      “我做实业,随便做些什么也不止10%的收益率。”当这位信托经理试图以公司其他信托产品挽留王先生时,后者却以自己公司需要资金的理由婉拒,但他知道,真正让这位客户流失的原因还是这两年信托风险与收益的渐渐失衡。

      在目前热销的几种信托产品中,证券集合信托是其中风险最大的一种。这位投资人告诉记者,之所以拿出100万元真金白银来认购,是因为新任这位管理人的历往业绩和专业实力,但没想到净值表现却令她大跌眼镜。

      事实上,近年来因购买信托证券集合理财计划亏损案例屡见不鲜。除此之外,其他诸如房地产信托、矿业信托等品种,最近的兑付危机也隐隐出现。在城外的人仍兴奋地跑步入场时,已是信托投资人的城内人却感觉到其中暗藏的风险,并暗生退意。

      但从信托产品退出去的资金何处去?是继续用来做实业,还是自己操盘做股票,或是干脆走出国门投资海外资产,走出或正试图走出“信托围城”的投资人,心中并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