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公司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观点·专栏
  • 7:市场
  • 8:艺术资产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专版
  • 12:市场数据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市场中人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华泰柏瑞量化投资负责人田汉卿:量化投资高地上的中国身影
  •  
    2013年7月1日   按日期查找
    A10版:基金·市场中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0版:基金·市场中人
    华泰柏瑞量化投资负责人田汉卿:量化投资高地上的中国身影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华泰柏瑞量化投资负责人田汉卿:量化投资高地上的中国身影
    2013-07-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量化投资的世界里,华人迄今掌管的最成功基金之一是2007年的巴克莱亚洲(除日本)市场中性股票投资基金,从一开始的2亿多美元成长到后来的15亿美元规模,其中2007年投资于香港市场的全年收益高达81.6%。如今,巴克莱亚洲当时的核心基金经理田汉卿终于回归,在华泰柏瑞基金重新启动其国内的第一个量化投资产品——华泰柏瑞量化指数增强股票型基金,作为全球量化投资领域里非常醒目的中国身影,田汉卿的量化投资之道无疑值得聆听。

      ⊙本报记者 周宏

      从中国起步

      1994年,田汉卿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的硕士身份,进入中信集团当时的全资子公司中信国际合作公司,担任业务经理。其时,清华有一批硕士、双学士同时进入该公司,此后,十几年间,这批人中走出了不少如今基金证券行业的一线高管。

      田汉卿当时参与的是公司的项目投标和项目融资业务。当时的项目融资业务涉及项目的前期可行性分析、政府谈判、投融资流程甚至工程总包。国内最早的一些地铁项目,桥梁隧道、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当比例以此形式完成。也就是从这个起点开始,田汉卿对投资有了切实的认识。

      之后,她参与了国内第一个BOT项目--广西来宾B电厂-- 的投资咨询工作。从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分析、招标方案的评价、谈判方案的制定,直到项目签约,深度的介入令她对投资这个包含多重关键环节、汇聚风险和机遇的过程开始了解、熟稔乃至着迷。接着,她又服务于全球最大的工程公司之一——柏克德集团的投融资部门柏克德企业公司,开始参与多个国家的投融资项目,其中包括韩国从银川到韩城的高铁项目。

      “看着一个个项目从方案变为现实,这种满足感是很难用语言形容的。”她回忆说。

      从“基本面分析”到“量化投资”

      2001年,田汉卿进入美国排名前十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学院就读MBA,毕业后的她获得了进入量化投资行业最前沿的机会。

      当时,已经在ETF领域获得空前成功的巴克莱全球投资(BGI),开始扩张其主动投资领域,熟悉中国和亚洲情况的田汉卿,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基金经理助理的岗位。

      在BGI,其主动投资领域最成功的策略就是“市场中性”基金,采用的是后来名满圈内的基本面量化投资方法。通俗地说,这个策略的要义在于借助一系列基本面因子构建的量化模型和多空对冲,通过中度频度交易,从市场中获得绝对收益。BGI作为量化投研能力较强的公司,在业内较早使用了这个策略,并且获得很大成功。在巴克莱内部,带杠杆的量化对冲基金被叫做“32 cap”(有32楼军团的意思),“当时,32cap在美国等成熟市场的运行非常成功,需要把这个投资策略推广到全球使用。而这需要对各国市场基本面有较好的理解,并有一定数量基础的人来完成。”田汉卿如此解读当时的环境。

      田汉卿初期加入这个团队,作为基金经理助理,一个人挑起了韩国策略的投资管理。半年后,她接手了香港和新加坡市场基金的投资管理。一年后,田汉卿正式成为亚洲(除日本)市场中性股票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开始在投资决策和模型研究完善上独当一面的决策。

      次贷风暴中的STAR

      刚成立时,亚洲(除日本)市场中性股票投资基金的组合业绩还不是很突出。一方面,当时的市场环境比较萧条;另一方面,模型在构建初期比较简单。

      田汉卿接手基金后,做了两个比较大的策略调整,其一是,大量扩充组合的策略容量,尤其是符合新兴市场特征的基本面因子,几年间,仅模型实际应用的策略因子从开始的18个扩展到了80多个,回测过的有100多个;其二是,对原有的“盲走”(Blind Run)模式,做了合理调整,在量化的框架下合理地加入了对市场的判断,有效提升了该策略和新兴市场的“磨合”水平。

      随着组合策略的调整,亚洲(除日本)市场中性股票投资基金的整体业绩大幅走高,2005年—2008年其投资于香港市场的年化业绩达到近30%。其中2007年的全年业绩高达81.6%,而风险波动水平依然控制在很低的位置。由于量化基金本身秉持低波动率的绝对收益导向,其风险收益水平吸引了大量的机构客户的购买请求,BGI的32Cap基金不得不较长时间地关闭了基金的申购。

      最抢眼的则是2007年8月,对冲基金的“黑色之月”中,亚洲基金的表现可圈可点。

      当时,次贷危机第一波来袭,国际投行贝尔斯登关闭了旗下的大型量化对冲基金,随即高盛也宣布旗下规模上百亿的量化基金全球阿尔法濒临清算。两大对冲基金一起进入清算,同类对冲基金纷纷遭遇亏损,行业一片风声鹤唳。而当时,田汉卿管理的亚洲(除日本)市场中性股票投资基金由于风险控制得力、应对得当,不仅没有亏损,香港策略还在当月逆势获得24%的正收益。不仅15亿美元的组合业绩出色,而且多余的利润还支撑了全球母基金的杠杆水平。在美国市场中,亚洲基金所在“32军团”成了当月量化基金的“STAR”(明星)。

      聪明量化的时代

      作为一个量化对冲的资深人士,田汉卿对于量化投资有独到的理解。

      在她的认知度里,就基本面量化而言,是三层境界;最初的境界是,以量化为辅助研究工具,投资仍然做大量的主观选股。这个严格来说,还是主动投资的范畴;第二层境界则是,彻底的模型投资。这个层次上,基金经理对量化投资的经验已经很充分,各方面的研究、投资瓶颈也突破了,也有了在危机时间坚守的信心。但是缺乏变通,在危机来临时,反映过慢。“2008年之前,欧美的许多量化对冲基金都坚持彻底的模型投资,如今,很多基金团队都已经不再坚持这一点。”

      在田汉卿看来,目前业内一线的量化投资思路是做“聪明的量化投资”,概括而言,一方面要坚守量化投资的流程底线和投资本质。另一方面,也要做必要主动决策和风险管理。而且,这个主动的动作幅度和范围,是有严格限制的。

      “量化投资的投资本质是主动投资,也关注基本面和市场演变。更需要经验、判断和对市场的理解。只不过它用的是量化的工具,它所执行的是量化投资的流程。”田汉卿说。

      而境外开花的量化投资是否也能飘香于国内?田汉卿也很有信心,它认为,当前量化投资在A股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投资机会,首先,A股市场的历史较短,市场的有效性与发达市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这为量化投资提供了更好的寻找alpha因子、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其次, A股市场已有2000多只股票,市场和行业的厚度都非常好,很适合选股量化投资模型的运用。同时,目前国内量化投资策略所管理的基金规模非常有限,当前A股市场中真正做量化投资的资金非常少。其三,则是A股市场运用量化投资的许多先决条件日趋成熟。数据提供商提供的数据质量在不断改善,全球的风险模型供应商和优化软件供应商已经很好地覆盖了A股市场。华泰柏瑞量化团队的回测分析也证实了上述的观点。

      “现在就好比美国2000年的时候,量化黄金发展期的前夜,”田汉卿说,“这个机会很难得,如果我们这个时候不做,也许就给开放以后进来的外国公司抢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