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艺术资产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国债期货推出不会分流市场资金 有利于A股发展
  • 看好前景 期货业积极备战国债期货
  • 阔别十八载 国债期货推出方案获批(上接封一)
  • 国债期货暂停事件不会重演
  • 商业银行
    参与国债期货路径待明确
  •  
    2013年7月3日   按日期查找
    2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焦点
    国债期货推出不会分流市场资金 有利于A股发展
    看好前景 期货业积极备战国债期货
    阔别十八载 国债期货推出方案获批(上接封一)
    国债期货暂停事件不会重演
    商业银行
    参与国债期货路径待明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债期货暂停事件不会重演
    2013-07-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叶苗 ○编辑 李剑锋

      

      199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最先开放国债期货交易,但由于1995年的“3·27”国债事件,国债期货被暂停交易。由于当时的利率市场体系和交易风险管理系统并不完善,一系列风险事件导致这一新生事物夭折,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的重大遗憾。谈起当年跌宕起伏的场景,很多老投资者仍心有余悸。不过正是由于“3·27”国债期货事件的深刻教训,给了后人更多的启迪。如今的国债期货方案,已非当年的国债期货能够相比,一旦重新上市,重演当年风险事件的可能性很小。

      有识之士称,国债期货曾经引发的问题原因错综复杂,与当时交易所和经纪人缺乏风险意识和相关经验、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债现货市场规模过小、市场基础设施薄弱、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监管部门缺乏监管手段都有关系。目前,我国经济和金融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利率市场化已经有了重大进展,国债市场规模庞大、品种齐全、参与机构众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也已相当完善。可以说,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期货市场的法规体系和风险机制日趋完善,诱发类似“3·27”国债事件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改变。

      具体来看,确保国债期货平稳运行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一是国债现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3·27”国债期货事件发生时,我国国债现货市场的流通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而截至2011年底国债现货流通规模约6.45万亿元,约为当年的63倍。

      二是国债价格市场化程度发生巨大变化。当年国债期货的标的利率为固定票面利率加上保值贴补率,这使得每月公布一次的保值贴补率成为市场上多空双方角力的焦点,如今这一影响因素已不复存在。

      三是期货法规体系趋于完善。当年,期货市场缺乏法律法规,如今以《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为核心的期货法规体系已经建立和日趋完善。

      四是风险控制体系日益完善,国内期货市场建立了交易保证金、涨跌停板、持仓限额、大户报告、强行平仓、强制减仓等风险管理制度,并成功经受住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

      五是以证监会为核心的集中统一的监管模式已经确立,期货交易所的自律监管制度也基本完善,整个期货市场在行政监管、自律监管的协调体系中依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有序运行。

      此外,股指期货的成功运行为国债期货市场监管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