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广告
  • 4:焦点
  • 5:焦点
  • 6:要闻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纵深
  • A3:路演回放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三部委推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
    “美丽中国”产业迎机遇
  • 光伏“双反”谈判倒计时
    中方向欧盟开出价码
  • 印度或对华光伏产品
    征反倾销税
  • 中国粮食进口激增 粮食安全战略需顶层设计
  • 中澳联手“攻”碳捕集
    未来10年市场规模达数百亿
  • 全球诞生首例立体肝脏
    干细胞研究再现突破
  •  
    2013年7月5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要闻
    三部委推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
    “美丽中国”产业迎机遇
    光伏“双反”谈判倒计时
    中方向欧盟开出价码
    印度或对华光伏产品
    征反倾销税
    中国粮食进口激增 粮食安全战略需顶层设计
    中澳联手“攻”碳捕集
    未来10年市场规模达数百亿
    全球诞生首例立体肝脏
    干细胞研究再现突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粮食进口激增 粮食安全战略需顶层设计
    2013-07-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国目前的粮食形势是处于“紧平衡”状态,即粮食供应基本能满足需求,但地区之间、粮食的结构之间差异很大,有余有缺

      ⊙记者 毛明江 ○编辑 龚维松

      

      从来不把粮食问题当作“小问题”的中国,近年来粮食自给的问题渐渐开始为人关注。自去年我国粮食进口首次超过7000万吨,今年上半年粮食进口上升势头继续有增无减。对此,多位农业专家表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国际国内粮食差价、大豆进口占比过高等多重因素造成了我国粮食在“九连增”的情况下,进口量迅速增加。目前我国的粮食安全并没有受到威胁,但是在当前的“紧平衡”状态下,中国需要未雨绸缪采取多种措施稳定粮食自给率。

      

      农村人口城镇化影响深远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6月进口大豆预报到港832.28万吨,创月度最高水平;1至4月稻谷和大米进口100万吨,同比增83.6%。据了解,过去10年,中国粮食的进口依存度从6.2%增长到12.9%,翻了一番。

      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9亿吨,与此同时进口粮食总量达到创纪录的7100万吨。对此,农业问题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认为,“粮食进口超7000万吨”这个说法并不准确,这其中作为油脂的大豆进口量是5838万吨,而通常所说的粮食主要是指谷物,去年进口量接近1400万吨。

      在他看来,我国进口大豆主要是榨油用的油脂大豆,所以并不能把这两者简单相加。总体看,我国大米、小麦等百姓传统“口粮”进口的绝对额和占比都不高,在安全线以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中国目前的粮食形势是处于“紧平衡”状态。所谓“紧平衡”,指的是粮食供求的紧张关系,即基本能满足需求,但地区之间、粮食的结构之间差异很大,有余有缺。

      尽管粮食安全状况暂时无忧,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认为,未来农业的任务仍将非常艰难。他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了“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粮食供求矛盾”。

      陈锡文分析,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每年1700万农民进城成为市民。他们从以谷物消费为主,转而消费更多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这些需求都需要大量的粮食进行转化,间接地导致了粮食需求量的增长。

      “而在未来,可以预见,无论是人口增加、收入增长、城镇化以及膳食结构的改变,还是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都将使得生产增长与消费增长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陈锡文称。

      

      保障粮食安全需综合应对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由于需求增加以及我国对部分农产品实施保护性的收储政策,目前国外粮食价格普遍低于国内。

      “去年的进口本质不是粮食供需出现了问题,而是由于国内外的差价导致了进口的商业条件。”程国强认为,粮食贸易商觉得进口能够挣钱,就有动力尽量从国外进口。

      李国祥则表示,内外粮价差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粮食生产成本比较高,农业、农户经营规模比较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这几年都上涨得比较快。

      不过,在李国祥看来,内外粮价差并不是一个大问题。“日本的大米价格是国际市场的8-9倍,甚至有的时候达到10倍,但是日本国内的大米自给率超过100%。”

      他认为,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日本通过关税措施将粮食进口管理得很好。“我国的口粮主要是小麦和稻谷,所以小麦和稻谷应该是我们迫切需要关税、配额甚至非关税的手段来加以管理。”

      程国强则表示,我国必须明确今后粮食安全战略目标。考虑到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将继续推进,适度地进口粮食对国内和国际市场来说都不是坏事。同时,我国还应该建立合理的粮食结构战略。立足于国内的农业资源及有限的水土资源,坚决确保水稻和小麦的自给率。对于像大豆、棉花,还有植物油等非口粮供应的农产品,可以利用国外丰富的农业资源,全球布局采购。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耕地质量,好的土地往往用来城镇化,这对我们粮食安全是一个很大的风险。”李国祥认为,中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无论如何一定要保住,未来还需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尽量少占耕地。

      陈锡文则指出,未来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科技创新,需要经营体制创新,需要国家的支持保护,需要形成完善的农产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