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广告
  • 4:焦点
  • 5:焦点
  • 6:要闻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纵深
  • A3:路演回放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上市银行上半年业绩有望平稳增长 股价表现受制多重因素
  • 息差套利机会收窄 香港银行人民币定存利率或回落
  • 信用债评级遭遇罕见“下调潮” 6月下调次数已超去年全年
  • 收益渐趋平稳 机构配置谨慎
  • 支付宝交易建行客户居首 小银行支付成功率最高
  • 民生银行新一代系统上线 未来或输往同业
  • 银行揽储暗战升级 存抵贷“重出江湖”
  •  
    2013年7月5日   按日期查找
    7版:金融货币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金融货币
    上市银行上半年业绩有望平稳增长 股价表现受制多重因素
    息差套利机会收窄 香港银行人民币定存利率或回落
    信用债评级遭遇罕见“下调潮” 6月下调次数已超去年全年
    收益渐趋平稳 机构配置谨慎
    支付宝交易建行客户居首 小银行支付成功率最高
    民生银行新一代系统上线 未来或输往同业
    银行揽储暗战升级 存抵贷“重出江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揽储暗战升级 存抵贷“重出江湖”
    2013-07-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银行揽储暗战升级

      存抵贷“重出江湖”

      ⊙记者 徐维强 ○编辑 张亦文

      

      记者近日了解到,已经被各家银行陆续暂停达两年之久的“存抵贷”业务,从上月起“重出江湖”。但目前该业务仅针对小微贷款的公司客户,暂未扩展到客户群体巨大的房贷领域。

      据了解,“存抵贷”业务最早由深发展银行率先推出,随后迅速被各家银行所模仿,并在前几年的各银行吸储大战中成为一项竞争利器。尽管各家银行的业务名称不同,但内容均大同小异,贷款客户向关联还款账户存入一定金额的存款,这笔存款可被视作提前还款,从而抵扣一部分贷款利息,但客户仍然可以自由支取关联账户的存款。但存入的存款并非按照全额加以折抵,往往要打一定的折扣。不过,自2011年起,各家银行均陆续停止办理此项业务。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一方面是银监会当时在整顿不规范经营时要求“不准存贷挂钩”,另一方面是市场对这一业务的逐渐冷淡。对于银行而言,“存抵贷”压缩了银行的盈利空间,银行缺乏动力维持;而客户面对收益率持续高涨的理财产品,对比之下感觉“存抵贷”并不划算。到去年年初,各家银行均已经停止了这一业务。

      而在近日,部分招行客户向记者透露,他们从理财经理处得知,可以重启“存抵贷”业务。据记者向多位个贷经理了解,招行曾在2006年推出“财富存贷通”业务,客户将手里的闲散资金存入指定账户,按一定的比例抵扣贷款利息,而且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理财收益,其年化收益远超一年定期存款利息。但2010年后该业务被暂停,近期又重新启动,但面向的主要是在该行办理有小微贷款的公司客户,还暂未向个人客户开放。个贷经理介绍说,该业务按照存款的80%进行折抵,相当于贷款利息打了8折。

      但个贷经理分析认为,单从收益角度来看,这种业务并不“划算”。相对于理财产品的高收益,这种“存抵贷”业务无法与之相比。据介绍,这主要是考虑到公司短期资金要求较高的流动性,在银行账户的存放时间较短,不便购买理财产品,因而适合“存抵贷”的操作。而对于在房贷业务领域,个贷经理表示未来拓展到这一领域的可能性不大。

      银行人士分析认为,存抵贷业务的“重出江湖”,只不过是林林总总的揽储大战的表现之一。上月银行间发生罕见的“钱荒”现象,尽管6月30日的年中考核时点已经顺利度过,但各家银行只是解决了短期的资金紧缺,而在长期这一问题还将持续。

      “就在上周,多家银行都四处求钱。”深圳一家机构的人员向记者透露,他们帮助多家银行牵线短期资金,其中一家国有银行开出的要求是上周五28日11点前必须到账,7月1日下午3点后可转走,资金仅在该行停留4天,利息也远高于市场水平。据他透露,一些资金紧缺的银行,为了拉到足够应对考核的资金缺口给出优厚的条件,不惜开出惊人的利息水平,也让一些机构的短期资金大赚了一笔。不过7月1日之后,逐利的短期资金就已经大批从银行撤离,因而在7月以后部分银行在资金面上还是会有一定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