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边缘走到聚光灯下
⊙见习记者 李虎 ○编辑 陈羽
6月29日下午,“幻想不是梦”——胡顺香作品展亮相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展览由索美画廊主办,批评家王林担任策展人。算上这次大型个展,胡顺香的作品已经是第五次出现在上海滩的画廊或拍卖场。不仅如此,这位年仅24岁、毕业不到两年的年轻女艺术家,其作品参展就已达到几十次,举办过两次大型个展,并拥有了作品成功拍卖的记录:上海泛华拍卖2012年秋拍拍出作品《好笑的爱》,成交价4.025万元人民币,这些说明胡顺香已经初步得到艺术市场的肯定。
进入百万元时代“80后”作品
胡顺香在艺术市场的“走红”不是偶然。近年来,中国艺术界一二级市场均处在调整阶段,大学生作品比以往受到更多重视。以往衡量大学生作品的全国青年美展已不再是艺术院校学生的唯一选择,有更多如胡顺香、冯新路、丁文卿一样的优秀年轻艺术家走向了市场。
2008年5月底,年仅27岁的画家高王禹的一幅《打虎》在北京翰海拍到了110多万元,不仅创造了“80后”艺术家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也成为第一幅成交价过100万元的“80后”作品。这也标志着80后艺术家作品不再完全处于艺术收藏的边缘地带。近几年随着各大拍卖公司学生作品专场的增加,大学生作品成交价比过去已大幅提高,高王禹、徐毛毛、邱昕等等“80后”艺术家已成为画廊争抢的对象。
以往央美等学子都以作品留校为荣,但现在留校作品的水平已经不再是最优秀的。而在青年艺术家圈子中广受赞誉的知名学术奖项“许钦松奖学金”也遇到了画廊争抢优质青年艺术家作品的尴尬。赞助人、广东美术家协会主席许钦松坦言现在50万元的奖金已经留不下年轻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和欧美成熟的艺术市场一样,中国的青年艺术家作品更深度的走进市场,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后市潜力众说纷纭
“80后”为什么被热捧?“80后”真的是绩优股吗?“80后”到底值不值得投资?艺术品市场一向都是每出现一个热点或潜力股,就必然招来一番讨论和质疑。
“‘80后’被热捧一点儿都不奇怪,当代艺术家明星的作品动不动就几千万元,那些中生代画家们也开始由百万元向千万元迈进,一般藏家和艺术爱好者恐怕很难介入。而借机发掘新人、新品类制造新一波收藏风潮,是艺术品市场众所周知的循环游戏。”上海爱普画廊总监朗朗这样评论这股“80后”旋风。
“其实‘80后’不仅仅是艺术市场的热点,也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的热点。热点、价位相对低、有增长潜力,因此说‘80后’艺术是绩优股不为过。”某电商合伙人,天使藏家刘晓萌这样解释他对“80后”艺术家的热衷。
不过,反对的声音则认为,“80后”艺术家们赶上了好时代,一进场就有相对成熟的商业操作,但是,也正是因为有成熟的商业操作,谁又能知道这些“绩优股”里有多少泡沫或水分呢?“一些年轻的画家没参加过几次大展,没有有分量的作品,甚至还没形成个人风格,就能拍到几十万元的价位,这是不是有些离谱呢?”
从学术价值上质疑“80后”艺术的也不乏其人。“传统文化符号、现代社会事件等当代艺术家习惯使用的元素彻底退场,拒绝沉重的社会话题、清一色的绚烂笔调、卡通化的风格,这样的‘80后’艺术是否过于浅薄而经不起艺术史的考验?”知名批评家、媒体人王梦瑶在微博上提出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