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观点·专栏
  • 6:公司
  • 7:市场
  • 8:艺术资产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特别报道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余友涵:与“圆”博弈
  • 余友涵成交排行榜(单位:万港元)
  • 早期抽象、波普系列最受欢迎
  • 波普和威尼斯的那点事儿
  •  
    2013年7月8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余友涵:与“圆”博弈
    余友涵成交排行榜(单位:万港元)
    早期抽象、波普系列最受欢迎
    波普和威尼斯的那点事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波普和威尼斯的那点事儿
    2013-07-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余友涵答记者问

      ⊙记者 邱家和 ○编辑 陈羽

      

      “我自称艺术爱好者,不是职业画家。”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余友涵显得十分低调、淡定。也许是因为那个“开天辟地”的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已经过去了20年,也许是因为帮助余友涵和中国当代艺术打开世界大门的波普艺术,只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个插曲。

      问:你怎么会创作波普艺术的?

      答:1988年后,经过自我批判我觉得“圆”系列是象牙之塔的东西,与当时的社会脱节,应该暂时放一放,突然之间就对波普艺术钟情了。那也是因为偶然买了一本介绍欧美近30年的波普艺术的书。由于题材、画法与我所熟悉的印象派、俄罗斯经典画家完全不同,我深受震撼。在波普艺术里,一个凳子,加上后面的白背景就可以了,所有的东西可以随意组合在一起。记得当时看到一幅作品,呈现一排女的舞者,她们的姿势都是一样的,好像是拷贝出来的。我觉得很滑稽,对艺术、对美仿佛打开了一扇窗户。

      问:你是怎么着手创作的?

      答:当时家里都有毛泽东的照片,我就用黑白照片先画了一张。“文革”中我也画过毛泽东像,画过类似的宣传画。当时想“文革”已经过去很久了,就在毛泽东像和背景上加了一些花卉的纹饰。我那些画的风格像木刻而非像油画,是平涂的,画面要丰富只有用纹饰。而在我心目中,一朵花代表一个人的笑脸,花代表人民对他的一种拥戴。再说加花十分自由。第一幅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问:你的波普作品带来了什么反响?

      答:外国人对这类作品特别感兴趣,对我的抽象画却没有反应。1992年同时有几个国际展览找到我。一个是柏林世界文化宫的展览,在上海选了我和丁乙的作品。还有“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与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1992年下半年,挑选作品的香港汉雅轩张颂仁来上海,要了我6张波普艺术作品,但让我气愤的是最好的3张画却未在展览中展出。两位参与筹备工作的人后来打电话,说著名的路德维希基金会要收藏我的作品。

      问:是谁介绍他们来找你的?

      答:张颂仁挑画是栗宪庭推荐的。之前和外面的联系大多通过李山,如当年他参加黄山会议,会把我们作品的反转片带到会议上去介绍。这次收到栗宪庭的信,原话是看了许多画毛泽东像的作品,最喜欢我的作品。我和栗宪庭只打过一、两次交道。他说:“我总要想办法要让你们去意大利做展览”。

      不过,没想到引起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奥利瓦的注意。有天栗宪庭突然打电话来,要我陪奥利瓦去看看上海的画家。之后,我陪着奥利瓦与他的资助人一起在上海转了两天。

      问:你们是怎么去威尼斯的?

      答:参展的所有费用都是自理的。我参展的是两张作品:《毛泽东与惠特尼》与《毛泽东打乒乓》。记得那个惠特尼的图像来自唱片的封面,我从乐迷朋友手里借来的,后来又找到了相配的毛泽东照片,是那个系列的第二张。在布展时,意大利驻华使馆的工作人员弗兰说媒体会采访我,结果当地的大众媒体果然刊登了我和作品的大幅照片。

      问:艺评家和媒体把你这个系列称为“政治波普”,你怎么看?

      答:这个系列我从1988年底一直画到1996年。1996年后我画“啊!我们”系列,把中国的兵马俑、早期石刻与当代人放在一起,将历史的脉络呈现在一张画面上。我认为这既非波普,又非传统的历史画,回避了历史画所强调的戏剧性。包括我画毛泽东像,说那是“政治波普”不准确。我自己的定位,是带有波普艺术特点的、有我独特风格的历史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