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焦点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融资
  • A6:信息披露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两融账户频上股东榜
    “马甲”背后谁是弄潮儿
  • 融资“撑腰” 牛股抢眼
    两融工具搅动二级市场
  •  
    2013年7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公司·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公司·热点
    两融账户频上股东榜
    “马甲”背后谁是弄潮儿
    融资“撑腰” 牛股抢眼
    两融工具搅动二级市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融资“撑腰” 牛股抢眼
    两融工具搅动二级市场
    2013-07-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世瑾 ○编辑 吴正懿

      ⊙记者 黄世瑾 ○编辑 吴正懿

      

      今年1月初,融资融券标的大幅扩容,冠豪高新、海虹控股、广州药业、百事通等个股入选。“巧合”的是,不久后,这些股票相继出现大涨行情,融资买入余额也随之飙升。由此引出的一个新现象是,随着投资者对两融业务渐入佳境,其对股价的影响日趋明显。

      

      融资资金搅动股价

      在以融资融券作为运作手段的案例中,鹏博士与冠豪高新最为突出。以鹏博士最高的融资余额与其当日的股价计算,融资持有鹏博士约1.6亿股,占总股本约12%。实际上,由于大量筹码为低位买进,特定投资者通过融资持有的股份数量远不止此。

      其次,鹏博士融资余额飙升的时间点也值得注意。4月中上旬,鹏博士的融资余额尚维持在4亿元上下,股价也平稳运行在一个上涨通道中。4月22日,其融资余额相比前一个交易日大增逾7000万元,首次超越5亿元大关。正是这一天,鹏博士“高举高打”收涨5.68%,上涨开始加速。

      与此同时,融资余额随着股价上涨也不停创出新高。5月23日,鹏博士冲高至15.92元,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高,其融资余额首度突破20亿元大关,当天净融资买入额接近3亿元,主力的推升与通过融资获得的资金流入呈高度一致。

      但连续炒作也令鹏博士成为众矢之的。随后几日,融资余额持续增长,至5月29日创出历史新高22.46亿元,但公司股价却显露疲态。5月30日、31日,鹏博士分别下跌7%,3%,两日融资分别净流出2.61亿元和1.22亿元。这种流出态势在6月6日达到顶峰,当日鹏博士跌停,融资净流出2.32亿元,公司融资余额也跌至16亿元左右。有趣的是,公司股价却在两度试探60日均线后企稳,开始反弹,融资余额也回到了20亿元上方。

      今年另一只大牛股冠豪高新的路径与鹏博士大同小异。公司于1月底被列入融资融券标的名单,1月31日施行当日便获逾1亿元融资买入。剔除春节假期,从1月31日至3月12日仅24个交易日,其融资余额突破10亿元大关。不久,冠豪高新股价开始调整,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其融资余额维持在10-11亿元的范围内波动。4月8日,其融资余额一举突破12亿元,两天后大涨9.57%,宣告调整结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公司股价大涨近八成,融资余额攀升至近20亿元。

      持续大涨令冠豪高新备受追捧。即使在5月8日股价见顶后下跌三成,依然难挡融资额继续创出新高24.24亿元。不过,其中暗含的资金成本与平仓风险不可小视,其停牌至今每天平均偿还融资额达数百万元,融资余额已减至23.6亿元。

      

      资本逐利“不进则退”

      与鹏博士类似的样本在今年A股市场频频出现,究其原因,与融资融券的制度设计及标的扩容都不无关系。

      首先,交易制度规定了融资融券是一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游戏。目前,融资融券的保证金与融资买入与融券卖出的“战果”相挂钩。在股价上涨的情况下,融资买入金额已是“固定成本”,所有的浮盈可谓是净收入,并且这些浮盈可以增加账户保证金。在杠杆相同的情况下,意味着投资者可以获得更多的融资。

      而一旦股价下跌,由于投资者必须要维持担保比例,股价下跌意味着担保比例的持续下滑。当担保比例跌至150%时客户需追加担保物,如跌至130%则会引发强制平仓。

      此外,目前对融资融券客户保证金比例要求不低于50%,期限不超过6个月。换而言之,半年内如果不能见到足够大的股价波动,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同时,还得支付高昂的交易成本。

      另一因素是融资融券标的大幅扩容。今年1月底,沪深交易所分别公告,将原先280个股票标的(上证180和深证100)拓展至500只股票。入选标准是按照加权评价指标,从大到小排序,并综合考虑个股及市场情况选取。

      该指标体系改革了以往与指数成分股挂钩的做法,成交活跃度成为入选的重要标准。一位投资人士告诉记者,如同人的个性一样,不同的股票也有不同的“股性”,成交是否活跃是“股性”是否活跃的重要标志。由于许多A股投资者热衷炒作,偏好风险,一些成交活跃、波动率高的股票会被给予更高的估值。

      大量成交活跃、市值并不高的股票被纳入标的后,两融业务的活跃度大大提升。数据显示,沪市融资余额与融券余额的差值从年初的579.73亿元开始持续攀升,最高升至6月20日的1508.93亿元;深市从年初的260.12亿元升至最高的762.91亿元。大扩容带来的新标的中,海虹控股、百视通、广州药业等目前的融资余额超过10亿元,它们上半年均大幅跑赢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