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专版
  • 6:公司
  • 7:市场
  • 8:艺术资产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人物
  • 王一鸣:
    下半年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
  • 央行:M2增速放缓符合调控预期
  • 成思危:发展社区银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
  • 突破投资的定式思维
  • 上市公司股本
  • 厉以宁:城镇化应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共存
  •  
    2013年7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王一鸣:
    下半年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
    央行:M2增速放缓符合调控预期
    成思危:发展社区银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
    突破投资的定式思维
    上市公司股本
    厉以宁:城镇化应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共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突破投资的定式思维
    2013-07-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汇添富基金股票投资副总监、基金经理 齐东超

      今年,以创业板为代表的中小市值股票走出的结构性牛市让相当多的投资者非常痛苦。照此前的常规思维,原本于2012年10月份的创业板大非解禁潮被推迟到2013年初,投资者普遍预期创业板将在面临持续的减持压力,必然步入又一年的调整期,而现实则让绝大部分人大跌眼镜。创业板在今年走出一轮接近翻番的结构性牛市,而传统的蓝筹证券资产则阴跌不止,以至于有人宣称,在市场波动时,发现价值股投资者在裸泳(注意,本处指价值股投资者,而不是价值投资者)。同时,又不断有策略分析师跳出来看空创业板,宣称风格转换的来临,但一次次的类似声音很快都消散在市场自身完全独立的走势中。

      在投资实践中,我认真地听宏观和策略的观点,但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又尽量避免太依赖这些宏观策略上的一致判断,我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每一个公司的真实情况。前者判断中空对空的成分总是无法避免,而后者才能看得见摸得着,真正把钱放进去的时候心里更踏实些。

      今年的市场已经走了半程,回头再看,这一轮的市场演变和2010年还是有非常多的区别。一是中国市场足够大,很多细分行业确实已体现出很好的成长性。二是很多成长型公司经过2-3年的上市经营,商业模式愈渐清晰,受益于所处细分行业独特的成长性,进而反映到公司业绩上。三是上市公司的资金红利得以体现,外部收购和整合变成现实。基于市场环境的不同,如果我们总是纠结于市场风格转换来做市场判断,那么投资中无异于过度因循守旧。

      结合上半年的市场投资,我总结几点工作体会,和读者共勉。

      首先,要强迫自己学习并适应市场的新变化。巴菲特曾说过“投资自己熟悉的领域”,工作时间越久,我越意识到这句话其实最误导人,很容易成为排斥新事物的心理安慰。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断深入,很多行业发展演变的速度呈几何级数的增长。以前企业之间的竞争总体上是可以做个通览和比较,但现在动辄就是游戏规则的变化,以至于“颠覆”已成为一个极其时髦和常见的名词。如果企业家不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研究新的变化,就已不仅仅是停留在盈利多与少上,而是很容易就演变到企业生与死的边缘。因此,我认为,在这个快速变化和发展的时代,那种抱着几个消费和服务股票“buy and hold”的日子可能一去不复还了。

      其次,学习新东西的过程中一定要摒除倚老卖老的主观偏见。做投资但凡时间长一点,看到年轻的同行,总会生出些莫名的优越感,对他们的观点,总是本能地持些怀疑的态度。有一次,一个比我年长的同行很骄傲地说,每天只要跟在那些工作两三年的研究员后面,稍微融合一下以前工作经验,投资效果明显好转。他的话让我顿感羞愧。时代在变化,要跟上它前进的步伐,经验和年龄反而成为我们的掣肘。摆正心态,找对代表方向的人,迅速跟上行业的主流,是当下最合适的心态。

      最后特别强调一个误区,不能根据自己的体验做经验主义判断。草根的力量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我们以前做投资,特别讲究自身的体验,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些体验反而起到副作用。我去年有幸参加《致青春》的首映式,在电影院门口居然一群女中学生愿意以10倍价格购买我的电影票,只为能够见到电影的男主角。同样,今年热卖的《泰囧》、《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上映时,我们之前都认为对这种电影,观众宁愿在路边买张盗版碟回家看,现实是大家结伴去看国产电影成为一种现象。除此之外,还会有大量新鲜的现象级消费崛起,这将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定式思维。因此,要依据大众的消费去做投资判断,是我的一个主要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