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出现一定变化,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45.2%,拉动GDP增长3.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53.9%,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0.9%,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
受全球经济改善放缓、外需疲弱、人民币升值、成本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外贸对GDP的贡献率越来越低。针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我国外贸应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外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梁达
受全球经济改善势头放缓、外需疲弱、人民币升值、成本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外贸对GDP的贡献率越来越低,已连续2年半为负拉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上半年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出现一定变化,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45.2%,拉动GDP增长3.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53.9%;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0.9%,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显然,外需对经济的拉动力已趋于减弱。
从发展趋势看,各种叠加因素仍将对我国出口造成较大压力,弱势增长的态势难以根本性改变,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比较优势仍将推动出口增长。针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应继续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外需对经济的拉动力。
上半年出口结构的主要变化
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外部需求疲弱,人民币加速升值、出口成本有增无减等多重因素影响,上半年我国出口面临的内外环境复杂严峻,出口增速由增转降。据海关统计,6月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从上月的0.3%正增长大幅跌落至同比下降2%。其中,出口下降3.1%,增速创下44个月来新低。
上半年出口结构的主要变化表现如下。
1.出口延续了去年以来逐季回落的态势。
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呈现逐步回落态势,进出口总额19977亿美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4.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528亿美元,增长10.4%,回落8.0个百分点;从分季度看,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值同比增速为13.5%。二季度进为4.3%。其中,5月份我国外贸增速仅为0.3%,6月份则进一步下滑至负增长2%,总体运行表现为逐季回落,并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回落趋势。出口额中,一般贸易出口5063亿美元,增长10.0%;加工贸易出口4113亿美元,下降0.9%。
2.对不同国家出口出现明显分化。
从上半年出口情况看,主要表现为与欧盟、日本双边贸易出现下降,对美国、东盟贸易稳定增长。据海关统计,上半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2592.1亿美元,同比下降3.1%。同期,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440.1亿美元,增长5.6%。上半年,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2105.6亿美元,增长12.2%。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总值为2066.5亿美元,增长40.2%。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1469.2亿美元,下降9.3%,占我外贸总值的7.4%。
3.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回落,私营企业进出口增长较快。
在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引导下,民营进出口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拓展营销渠道,深度开发国际市场,取得良好效果。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9058.4亿美元,占我外贸总值的45.3%,所占比重较去年同期下滑了4.1个百分点。同期,私营企业进出口6320.9亿美元,增长34.3%,高出我外贸总体增速25.7个百分点,占我外贸总值的31.6%。此外,国有企业进出口3615亿美元,占我外贸总值的18.1%。
4.中西部地区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广东、江苏等7个省市对外贸易合计占8成,中西部外贸出口较快增长。上半年江苏进出口总值同比略降0.1%;北京(含中央在京单位)进出口同比增长1.7%;上海进出口同比下降3.7%。从出口方面来看,上半年,山西、安徽、新疆和江西等部分中西部省份的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52.3%、44.2%、24.6%和17%,明显高于同期我国出口总体增速。
5.机电产品出口稳定增长,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明显。
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6085.6亿美元,增长10.7%,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7.8%。同期,出口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2100.2亿美元,增长12.6%,高出同期我国出口总体增速2.2个百分点。
多因素叠加导致出口额增速由增转降
1.外部需求疲弱,抑制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增长空间。
由于近年来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全球经济增长未见起色、需求低迷,尤其是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持续萎缩,消费需求明显疲弱。世界银行将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此前的2.4%下调到2.2%,其中发达国家的增速由1.3%降至1.2%,发展中国家的增速由5.5%降低到5.1%。外部市场需求的疲软直接导致我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出口增长陷入低迷。
2.人民币升值过快,影响到企业出口积极性。
今年1-5月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为116.3,较去年年底已升值5.6%。人民币升值过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出口积极性。汇率的较大变动使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为规避汇率风险,不少出口企业不敢接长期订单。据海关总署今年6月底对近2000家企业网络调查的数据显示,中国出口人的经理指数为36.1,较5月下滑1.5,是连续第二个月环比下滑。有49.2%的企业反映,新增出口订单的金额同比在减少,有43.8%的企业反映对未来两至三个月的出口形势信心不乐观。
3.劳动力工资等出口成本持续上升,挤压了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出口难度加大。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8个省区市先后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的工资增幅为19.4%;在接受月度调查的近2000家企业中,每个月都有7成左右的企业反映成本上涨的压力在增大,产品竞争优势逐渐被逐渐削弱,与过去相比,出口难度日益加大。
4.贸易环境有所恶化,对出口产生消极影响。
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全球的主要经济体当中,我国外贸出口是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在频频效仿,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涉及的产业在不断扩大。今年一季度共有12个国家对我国发起了22起贸易救济调查,5月份欧委会宣布准备对中国无线电通讯设备及其组件进行调查。6月6日又宣布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对外贸易环境趋于恶化,对我国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
出口形势难以乐观,但比较优势仍将支撑未来出口增长
从发展趋势看,各种叠加因素仍将对我国出口造成较大压力,弱势增长的态势难以根本性改变,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比较优势仍将推动出口增长。
1.影响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仍难有明显改善。
从发展趋势看,高债务、高失业率将成为西方国家短期内难以摆脱的困境,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仍较严峻,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仍将影响出口增速的快慢。
2.劳动密集型产品将面临来自发展中国家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外贸难以再现前些年20%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从国际竞争力看,与以往相比,我国出口型劳动密集产业对华转移已经大大减速,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将企业转移到其他劳动成本更低的国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市场,在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领域展开竞争。从数据分析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初级产品、资源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已经明显恶化,低技术制成品的竞争优势相对减弱,中技术制成品竞争优势明显增加。
3.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在经济复苏没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对外采取部分关闭国内市场的办法,扶持本土产业,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投资活动。一些国家将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跨国投资态度保守,想方设法加以限制。在选举政治的催化下,部分国家经贸政策甚至出现“去全球化”的危险倾向。
4.推动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增加。
从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看,由于美国继续维持量化宽松政策,将引发更多国家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政策,未来国际市场通胀预期抬头,将推动商品价格上涨。同时,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有增多的趋势,自然灾害造成的供应紧张在2013年下半年将会继续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构成冲击,再加上国际政治局势动荡的影响,估计未来世界商品价格有逐步走高的趋势。
尽管新形势下出口面临的挑战不容低估,但我国对外出口的优化升级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向新兴市场出口仍有较大商机。
尽管未来全球经济增长难以乐观,但新兴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其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对中国生产的产品产生强劲需求,如电力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等。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我国资本技术密集的产品技术水平还会略低于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但价格更低,性价比具有优势,这一特性决定了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
2.整合全球资源仍有发展的战略机遇。
我国外汇充裕,企业盈利状况良好,国际化经营的动力与能力日益增强。与之相比,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企业出现了资金链紧张的压力,经济复苏迟缓,企业市场价值低估。在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可以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通过对外投资并购,获取境外先进技术、研发能力、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这将大大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提高我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
3.加速技术进步会迎来新的出口商机。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一枝独秀,市场前景更加诱人,跨国公司纷纷调整对华战略,向中国加速转移先进制造活动、区域总部、研发和生产性服务活动,全球人才也出现了向我国加速流动的新趋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低迷,美国等发达国家放松高技术进口管制,制成品价格回落,我国进口先进技术机会更多、成本更低,这有利于我国提高“引进来”的质量与水平,加速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
加快优化升级步伐,努力提升外需贡献率
针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应继续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外需对经济的拉动力。
1.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外贸企业要从全球市场视角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一方面从生产加工环节向产品研发、设计、品牌推广等高附加值的环节延伸产业链;另一方面,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鼓励引导,规范市场秩序。鼓励流通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整合外贸进出口公司、中小加工贸易企业,形成有实力的内外贸一体化流通企业集团或综合商社。通过整合,可以借助外贸进出口公司对国外市场的了解,推动流通企业集团“走出去”,推动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实现内外联动。
2.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要着眼长远,充分利用市场环境趋紧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要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转变,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向程度,培育品牌,重视营销网络和研发设计,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继续稳定和扩大中国出口在国际市场中份额,发挥进口对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3.大力开拓新兴市场。
以成套设备为重点,加大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综合利用外交、工程承包等多种手段,加大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的出口促进力度,大力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并逐渐向发达市场渗透。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贸易促进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增强外贸长远发展后劲。
4.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要大力改革国有大型企业,增强其创新动力,将其改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同时,要改革行业准入制度,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资本技术密集产业,扶持其开展国际化经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5.高度重视我国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设备进口。
要调整目前对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实行的进口替代战略,有序降低贸易保护,打破垄断,大力鼓励平等竞争,关键是要推进国内市场化改革。通过引进高端技术装备等,逐步形成我国自主的研发制造能力,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同时,通过扩大某类商品的进口,激发该类商品的国际市场需求,从而促进出口。
6.密切跟踪形势变化。
确保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帮助企业克服订单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困难,努力将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全力以赴稳定外贸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