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邹靓 ○编辑 王诚诚
“目光聚集的地方,金钱必将追随。”——这句来自《技术元素》且被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多次引用的话,用来描述当前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再合适不过。
就在“金十条”发布不久,央行表态,将由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牵头,拟就资产证券化业务联合各相关机构扩大试点并进行常态化发展和管理。与此同时,券商、基金、信托已先行一步,与阿里小贷等企业合作,轮番推出资产证券化创新业务。来自业内的声音是:未来10年,资本市场的最大创新将围绕资产证券化展开,现在还只是刚刚开始。
常态发展呼吁规则建设
尽管资产证券化业务自1996年就开始启动研究,但直至2005年才由建设银行发行第一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至今规模尚不足千亿。
期间,2005年-2009年间共发行17单,总计667亿元。因国际金融危机叫停3年后,2011年首度重启,到目前共发行6单,共计228亿元。目前所有产品运营良好,无一违约。
“资产证券化已经经过三轮试点,虽然产品创新力度不强,但也积累了一定经验。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今年3月银监发布银行理财8号文,意味着银行投资非标债权将受到严格限制,资产证券化是破解非标风险最可行的办法。同时银行无法通过持续的大规模融资补充资本,急需借道资产证券化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这将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一大型券商固定收益部总经理这样说。
市场有需求,政策也支持,为何推进却如此缓慢?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已近十年,但至今还没有配套的专门法律、市场和交易规则,对特点资产的认定、载体、配套会计准则等都不明确。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常态化,涉及多个技术环节,尤其基础设施是个系统工程,仅靠单个部门出台规则无法成型,需要多部门协调推进。
电商鲶鱼搅动金融创新
相比主流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缓慢推进,私募市场资产证券化业务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悄然行进。
7月初,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申请的阿里小贷专项计划在历时半年的反馈落实与沟通之后,终于获得了监管批文。一个星期之后,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诺亚财富宣布与阿里小贷公司的首支私募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完成募集。阿里小贷这条电商鲶鱼,正在为资产证券化注入持续的市场活力。
来自诺亚财富的公开资料显示,此次的私募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是将阿里小贷的信贷资产打包,以其收益权作为投资标的,发行的基金子公司特定多客户资管计划,由诺亚财富的高净值客户认购。发行主体为万家共赢资产管理公司,一期募资2-5亿元,产品收益率略高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年化6.15%。
而“东证资管-阿里小贷专项计划”则多了更多创新之处。据悉,该产品采取统一结构、一次审批、分次发行的模式,产品分为1号至10号,每只专项计划募集资金规模为2亿元至5亿元,募集资金总规模在20至50亿元之间。产品为三层分级结构设计,外部引入担保机构和市场评级,采用循环购买基础资产的方式进行运营管理。同时,东方资管也称,该产品将在条件成熟后择机于深交所上市交易。
无论是“万家共赢-阿里小贷特定多客户资管计划”还是“东证资管-阿里小贷专项计划”,在产品设计和运营管理上都有所突破。海通证券权益投资部人士表示,未来10年内资本市场的最大创新都将围绕资产证券化展开,阿里小贷的这两单业务还只是刚刚开始。
很少有人留意到的是,早在2012年下半年,阿里小贷就联手山东信托推出了类资产证券化产品——“阿里星系列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用以购买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下称“重庆阿里小贷”)的等额信贷资产收益权,为淘宝网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中小企业和商家循环提供贷款。
东部信托公司金融市场部负责人表示,资产证券化是个大课题,它不仅拥有融资功能,更重要的是调节资产负债。“相比资产支持票据业务(ABN)、债务型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及其他私募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ABS)无疑拥有更大的市场。券商、基金、信托各有各的优势,也都会形成适合自己的模式,目前都还在摸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