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司封面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A141:信息披露
  • A142:信息披露
  • A143:信息披露
  • A144:信息披露
  • A145:信息披露
  • A146:信息披露
  • A147:信息披露
  • A148:信息披露
  • A149:信息披露
  • A150:信息披露
  • A151:信息披露
  • A152:信息披露
  • A153:信息披露
  • A154:信息披露
  • A155:信息披露
  • A156:信息披露
  • A157:信息披露
  • A158:信息披露
  • A159:信息披露
  • A160:信息披露
  • A161:信息披露
  • A162:信息披露
  • A163:信息披露
  • A164:信息披露
  • A165:信息披露
  • A166:信息披露
  • A167:信息披露
  • A168:信息披露
  • A169:信息披露
  • A170:信息披露
  • A171:信息披露
  • A172: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猜想与误读
  • 从非理性繁荣向真实经济周期切换
  • 房地产调控走向有保有压精细化
  • 微软蜕变之难
  • 回购并发行优先股:现实与法规的冲突
  • 异哉,“房票婚托”!
  •  
    2013年7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猜想与误读
    从非理性繁荣向真实经济周期切换
    房地产调控走向有保有压精细化
    微软蜕变之难
    回购并发行优先股:现实与法规的冲突
    异哉,“房票婚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猜想与误读
    2013-07-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高连奎
      高连奎

      近日李克强总理关于经济增长上下限的表述,引起经济学界的高度兴趣,不仅是因为这个说法很新,更因为其中总结出了中国政府经济治理的根本原则。而笔者也一直认为“无波动增长”是经济的最优状态。

      李克强总理的这一表述最先是在广西考察时提出的,在7月16日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又作了进一步阐述,其核心要旨就是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有客观必然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6月GDP增速落在了7.6%,显然还在7.5%左右的合理区间范围内。

      李总理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原则,是因为在现实的经济管理当中,面临着诸多的“两难”问题。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矛盾,而这样的矛盾就是时时刻刻在转化,因此必须把握好合理区间和政策框架,而对与宏观政策的制定者来说,则是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针对性,这也就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深入研究战略性、规律性问题,这是着眼于长远;二是要敏锐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这是着眼于短期。

      在市场上,以管清友为代表的一些证券公司的分析家们认为这是中国政策在变化,说明中国由调结构转向了保增长,这种推断有一定的道理,但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更是对多年来中国经济调控思路的总结。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确实在不断地进行周期性转向,不过也有很大的连贯性,正如李总理所强调:既不能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也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要把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创新驱动,既稳当前、又利长远,一举多得。

      李总理的总结和表态,其实是对外资投行近日炒作的以总理名字命名的经济学的直接否定,这个新概念由巴克莱资本公司首次提出,按照巴克莱给中国预设的路径:中国新一届政府的新型调控政策将把中国推向“临时硬着陆,未来三年里,中国的季度经济增速会降至3%,”在那之后,中国经济应能迅速反弹。未来10年内保持每年6%到8%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巴克莱资本公司还为中国的新型调控政策归纳了三大支柱,分别是经济减速、财政货币去杠杆化、改善经济增长质量。

      其实,只要熟悉西方经济史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巴克莱方案其实就是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为俄罗斯开出的休克疗法的变种,当年叶利钦政府使用休克疗法遭遇惨败,假如中国真采用了巴克莱方案,其结果会如何?殷鉴不远,中国显然不会上当。李克强总理近期一再重申中国政府的经济治理哲学,其实也是对外媒新概念炒作的回应,外媒这种“诱错”式的炒作,三十多年来中国经历得太多了。说实话,外媒所希望的,其实正是我们最应该避免的。正因为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经济政策,才有了今日的成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巴克莱总结的中国调控新理念,第一大支柱是让经济减速,而李克强总理的回应重点是经济增速不能滑出下限。试想,要是中国经济增长率真降到了3%,且不说对就业、消费意味着什么,后果会如何不堪设想,仅仅对政府信誉就是重大损失。改革开放迄今,中国经济增长低于7%的时候都不曾有过,如降到3%。那各种中国经济失败论、崩溃论必然甚嚣尘上,到时候即使中国有能力让经济回复正常,也已为欧美资本大鳄落井下石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这些年来,欧美资本大鳄就一直在寻求唱空和做空中国的机会,但一直没有找到。不妨再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那些希望中国走向低投资、低增长、高消费的人的见解,不仅无知而且毫无可取之处,只是这次用了个似乎很诱人的新概念在兜售他们的私货而已。

      回归经济治理本身,经济治理的根本就在于防止经济大幅波动,“无波动增长”本身就是宏观经济治理最重要原则之一。这是因为企业家受不了波动,若几个月没有订单企业就会倒闭,企业家多年的积累就可能毁于一旦,职业工人也受不了波动,失业的滋味,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愿意体验的。况且中国经济调结构根本就不必以损失经济增长为前提,那是不必要的代价。调结构是个“此消”和“彼长”的过程。外需减少并不一定就导致内需增加,投资减少也并不一定导致消费增加,笼子腾出来了,但鸟不一定能来;经济增长放缓了,结构转型也可能毫无效果,希望通过降低增长速度自然实现结构调整和促进消费,可能是一厢情愿,因为相互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李克强总理的愿望是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其核心主要包含两条:一是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二是不断改善民生,这其实才是中国新一届政府调控经济新理念的真正核心。

      (作者系中国睿库研究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