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游戏规则改变
一切都被曝光在太阳底下
最近几天国际金属市场的最大新闻,不是中国经济出现降温,也不是美国考虑退出QE,而是高盛和摩根大通这两大行业玩家要出售旗下一度“肥得流油”的金属仓储业务。
业界指出,促使高盛等大行忍痛割爱的最大原因,来自全球最大的金属交易中心——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正在酝酿的历史性的规则改变。
LME的新东家港交所希望通过加快铜、铝等金属的仓库出货安排,来缓解工业用户需要排队取货的现状。
交易商和分析师指出,这一改革不仅会直接影响到金属仓储业一直以来的丰厚利润,更可能给全球金属市场带来巨震,基本金属价格可能进一步承压。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龚维松
神秘的
金属仓库
多家海外主流媒体日前都披露,高盛、摩根大通都在积极寻求出售旗下的金属仓储业务。
据称,高盛正在为旗下的金属仓储公司Metro国际找买家,2010年,高盛以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该公司。而摩根大通近期也启动了出售旗下仓储子公司Henry Bath的进程。
与眼下的急于脱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仅仅在三年前的2010年,上述两家大行还在迫不及待地杀进金属仓储这一“新兴”的厚利行业。
如此大的反差原因何在?故事还得从几年前这轮全球金融危机最顶峰时说起。
2008年,一场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将全球经济拖入了数十年来罕见的衰退,由此也宣告了工业金属市场进入寒冬,需求几乎冻结。
供需面的严重失衡,导致工业金属的库存倍增。举例来看,从2008年年初到2009年年底,LME核准仓库的金属库存从150万吨猛增至620万吨,时至今日,这一数字已高达770万吨。
大量的库存积压,给仓储业带来了难得的商机。不仅是嘉能可、托克(Trafigura)等大宗商品交易企业,嗅觉灵敏的高盛、摩根大通也在2010年挤进了这一“钱景”诱人的领域。
按照LME的现行规则,其核准的仓库每天的出货量受到限制,另外,相关的仓储企业每天只需完成最低出货量。比如,超过90万吨的铝仓库最低出库量为3000吨,未超过90万吨的仅需1500吨。
但上述规则造成了供货瓶颈,买家为了提到货要排队很久,比如在嘉能可的荷兰仓库和高盛的底特律仓库,排队等候时间甚至超过1年。
严重的
供需失衡
漫长的排队等货,让很多买家不得不绕开LME的库存系统,直接找生产企业以更高的溢价购买。
最终的结果是,尽管LME库存充足,但购买立即交付的铜、铝等所需付出的溢价(相对于LME基准期货价格)已飙升至创纪录高位。
然而,除了买家,仓储企业和金属生产商们似乎都乐于看到这样的状况。
对高盛等拥有仓库的企业来说,有库存就意味着有租金收入,交货拖得越久,收租就越多。
很多时候,这些企业甚至只是简单地在期货市场买入金属,然后转手卖出,因为他们很清楚,不管是谁买了这些金属,都需要在他们的仓库存放并支付租金。
而生产企业也乐于看到排队等货的情况,因为这意味着持续的营收来源。
另一方面,在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很多生产商出于增加自身现金流的目的,也愿意折价把金属出售给高盛等机构并存进仓库,而为了吸引这样的库存,仓储企业常常也会提供一些激励措施。
激烈的
仓库战争
过去两年金属仓储企业通过囤积铝、铜、锌等商品而发起的“仓库战争”,让可口可乐、通用汽车等金属终端需求企业抱怨不已,后者也通过各种渠道向LME方面施压,要求进行改革。
据报道,摩根大通和高盛等公司本身也是LME的大股东。
眼下,金属需求企业的努力似乎起到了效果。
本月初,LME的新东家——港交所宣布推出针对LME库存政策的修改意见,并开始向市场征求意见,预计最早明年4月可正式实施。早在去年宣布将收购LME之初,港交所方面就表达了打算修改LME仓储规则的意图。
根据最新的建议,这一旨在缩短LME交付时间的方案包括几方面的内容,比如通过引入新的基于“入货率”而调整的“出货率”,防止当前的排队现象继续恶化;另外,针对“注销仓单”重新排队的行为,LME考虑引入新的“出货率”,从而减少当前的队伍长度。此外,如果买家等待提货的时间超过100天,仓库将会释出额外的金属。
巨大的
行业地震
新规则一经公布,在业界引起的反应超乎预期。
据报道,金属市场两大最活跃的买家——嘉能可旗下的Pacorini和高盛的Metro仓储公司,近期都暂停了旨在吸引金属库存的支付优惠措施。
不仅如此,分析人士认为,一旦LME的新规则进入实际执行,对全球金属市场可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
一方面,这会大大削弱仓储企业在现货金属市场的主导地位;同时,对一些相关金属类别来说,这可能诱发价格的大幅下挫。
在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前景不明朗、金属价格低迷之际,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跟踪研究大宗商品的麦格理银行金属分析师霍布斯认为,毫无疑问,最新提出的仓储规则修改建议,是LME金属市场很长时间以来最重大的一个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