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海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世界难题,各国都存在。小微企业关系扩大就业、关系居民增收、关系结构调整、关系转型升级,我们唯有直面挑战、迎难而上,别无选择。
小微企业融资难,究竟难在何处?业界及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见仁见智。笔者想换个角度来思考,或许能有新的启发。小微企业融资难,等价于小微企业对金融机构没有吸引力。为什么?说千言,道万语,无非两点:为小微企业贷款,一是风险大,二是收益低。所谓小微企业都是小型微利企业,主要特点是:实力薄弱,数量众多。风险大来自两个方面:没有资产可供抵押质押,金融机构难控风险底线;财务制度不规范,金融机构很难获得融资人的充分信息,融资人资质优劣难以识别。收益低也是两个方面:利润微薄,小微企业只能承担较低的融资成本;信息不充分,金融机构需要投入较大人力物力去甄别。
一方面,小微企业关系国计民生,重要性自不待言;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权衡风险收益,市场规律不可违背。如何破解这个矛盾,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是个艰巨的考验。笔者的观点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完全按政府命令不行,还是要遵循经济金融规律,千方百计鼓励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水平、想方设法让小微企业提高自身吸引力。具体而言,在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中,需要紧紧抓住信息、风险、收益、成本四大关键要素,以此创新金融产品设计,或有望成功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金融活动最怕的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难题在小微企业融资活动中,尤为严重。因为小微企业往往是小本生意,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也缺乏对外融资的专业队伍,信息沟通能力较弱。另外,金融机构也无法实时把握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所以,小微企业融资难,很大部分原因是获取信息难。
信息不对称,难以甚至无法在小微企业中识别优劣,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就大。小微企业往往处于创业初期,没有市场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弱,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微企业资产规模小、人员少、业务量少,拿不出足值的抵质押物,一旦出现信用风险,金融机构没有防控风险底线的抓手。风险问题不解决,金融机构就没有向小微企业持续融资的动力;即便有外部的行政压力,救了小微企业的融资之急,风险问题没有解决,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不算真正破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
金融机构自有资金毕竟较少,服务实体经济的资金还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投资者。投资者追求风险匹配下的正常收益,是合理诉求,金融机构必须满足,否则就不符合经济与金融规律,结果可能是融资市场的消失、经济活动的停滞。另外,单体小微企业融资额度低,业务规模小,发展压力大、资金需求高,利息支出预算少,融资成本太高就会压垮小微企业前进的步伐。而金融机构投入成本大,没有规模效应,金融机构人力物力成本若不能覆盖。没有正收益甚至亏损的金融服务,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
结合实际工作体会,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为破解信息不对称,不妨将多个同行业、同区域的小微企业打包成一个融资项目,实现规模效益;或与当地政府合作,与当地企业、金融机构合作,发挥当地企业的信息优势;尽量做金融机构熟悉的区域和行业,降低信息搜集成本。
在控制风险方面,争取当地政府的实际投入支持,比如贴息专项基金,政府真金白银地投入取到翘动杠杆的效果,也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带来的增信措施;在交易结构中把当地企业、金融机构纳入进来,由当地企业、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增信措施。
在争取收益方面,尽力鼓励低成本的银行贷款、理财资金和保险资金投入支持;信托等资产管理机构在交易结构设计中,以较低的项目风险、较好的抵质押担保措施,引进低成本的银行理财资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以及低风险偏好的机构资金。只有风险收益相匹配,资金方的合理收益得到满足,小微企业获得可持续性融资才能实现。
在控制成本方面,按照小微企业的发展态势、资金承受能力和资金需求程度,以市场化机制引导资金流动,让发展前景好的小微企业以其自身较强的利息承载能力,优先获得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则可根据自身财力状况,优先安排专项资金贴息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笔者以为,紧紧抓住信息、风险、收益、成本四大关键要素,通过创新金融产品设计,既发挥当地政府和企业的信息优势,有效地控制了风险底线,又匹配了低成本的资金,加上当地政府的贴息补贴,同时满足投资人合理回报和企业可承受的融资成本支出,是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可行之路。
(作者系华融信托研究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