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多一点创新精神
⊙宏文
互联网金融在一夕之间成为基金行业、乃至财富管理业的一个“热词”。相当程度上要拜托支付宝这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衍生出的“余额宝”产品,两周超过250万的客户买入纪录,彻底的激发了整个财富管理业的热情。于是,围绕着余额宝、乃至更多的类似平台,一场基金行业全体参与的“互联网热情”正在涌动。
短期内,最叩动市场心弦的是那些销售数字、产品规模乃至基金公司和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名字,他们如同在一场奥运比赛上夺冠的“明星运动员”、“明星教练员”尽享着整个行业的关注和追捧。
但对行业而言,追溯冠军的诞生过程才更有意义。全行业都应该扪心反问,这样的产品诞生是完全偶然的吗?何以一个突破性的产品诞生于一家行业排名后位的基金公司中?何以这样的产品直至2013年年中才出现?何以不少的公司对于互联网在一宵之间从冷漠淡然转向热情似火?这样的做事风格真的能够支撑基金行业的未来发展和亿万客户的期待吗?
互联网金融的触发事件,源自于一家小公司的“逆袭”,对于年轻的基金行业而言,是积极的信号也是严厉的拷问。
积极信号而言,基金行业终于打破了过去大型公司引领行业创新,中型公司适度参与创新,小公司无缘创新的行业格局,由一家小型公司出马做出了引领行业的突破性创新,开了行业风气,应当会对行业的创新氛围有所促动。不少基金行业人士,在6月末后突然发现,原来监管部门对于创新的态度是如此的积极,想来对于后续的行业创新和突破有所裨益。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小公司的创新成功,反映出一批处于行业前列位置的大型基金公司,对于互联网产品创新的关注不足。小基金公司的创新是在大型公司“睡觉”的时候完成的,这样的“龟兔赛跑”的格局,让人对于行业主流的创新意识和敏感性唏嘘不已。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似乎在近几年出现了多次,不论是跨市场、跨境、跨资产类别的ETF创新,还是在场内货币基金的创新上,业内最大的几家基金公司似乎已经习惯性缺位了。创新需要投入、需要时间、需要团队长期耕耘,这本是大型基金公司的长项。他们财务优良而且人才众多。但从近几年看,恰恰是财力捉襟见肘的中小型公司担起了行业创新的重任。
据说,个别大型公司内部已经确定了“千年老二”的经营模式,即不做高成本的创新第一名,而做积极跟风的复制第二名,成本低且财务上又占便宜。这样的经营模式,对于一个逐利的中小商业公司而言无可厚非,但对于财富管理行业的中坚企业,就显示出格局的薄弱。大型公司的生存着眼点,不因只立足于比同行获得好一点,更应担起行业创新和突破的重任。单单执著于行业内的竞争,而忽略行业的创新突破,看不到行业以外的大世界、大空间,这种情绪若普及开,则是全行业的随波逐流,全行业的被动。基金行业过去16年的发展可以为证。
我们期待,更多的基金公司参与到创新的行列中来,也期待监管层面在创新制度上更大的突破和支持,也期待中国基金业有个创新突破的美好明天。
中国基金业,需要多一点创新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