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货币投放将更趋主动
打破1个多月来“零操作”的沉寂,7月30日,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箱中重拾7天逆回购。
这是自今年2月初暂停以来,逆回购操作首次重启。虽然操作量较小,仅为170亿,但却释放出明确信号:一改公开市场暂停操作的不明态度,央行终于向市场公开注资。
分析人士称,此次逆回购意外重启后,未来有望迎来逆回购小周期。未来在外汇占款下滑趋势和央票到期量逐步减量的背景下,货币投放将更加主动,未来货币政策将更为灵活。
⊙记者 王媛 ○编辑 枫林
信号意义大于实质作用
昨日170亿的逆回购投放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但被市场看重的是,超出预期的逆回购带来的信号意义
进入7月初以来,虽然资金价格稳步回落,但实际资金面仍较为脆弱,资金价格已难回此前的“蜜月期”。据记者统计,以7天质押式回购为例,7月以来的单日平均利率为4.09%,仍大幅高于今年5月份3.57%和4月份3.37%的日均水平。
在月末资金价格日益走高的背景下,与财政缴款、银行分红带来的数千亿的回笼压力相比,昨日170亿的逆回购投放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但被市场看重的是,超出预期的逆回购带来的信号意义。
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首席分析师李志强对上证报记者表示,逆回购重启有点超预期,但其信号意义大于实质作用,其信号意义在于,央行不希望重现6月的恐慌,但也不是让流动性再度非常宽松。
令市场仍有些谨慎的原因,来自于偏高的中标利率。本次逆回购的中标利率4.40%,而在半年前最后一期7天逆回购,操作量为1000亿,中标利率仅为3.35%。
“这意味着,央行并非是想传递给市场过于宽松的信号,只是为了抑制短期资金成本过高,因为逆回购中标利率相比前一天的7 天回购利率,下降了约70个基点。”国泰君安研究所首席分析师徐寒飞称。
不过,央行态度的转变,仍令资金紧张情况大幅缓解,资金价格全线下跌。周二,隔夜和7天回购利率均下跌了11个基点左右,分别至3.66%和4.99%的水平。
旨在防流动性风波重演
虽然贷款增长势头已放缓,节假日时点性因素也消失,但外汇占款下滑、企业所得税集中清缴等因素仍未褪去
回顾6月份流动性紧张的原因,央行曾表示,贷款增长较快、企业所得税集中清缴、端午节假期现金需求、外汇市场变化、补缴法定准备金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是6月货币市场利率仍异常波动的原因。
就目前来看,虽然贷款增长势头已放缓,节假日时点性因素也消失,但外汇占款下滑、企业所得税集中清缴等因素仍未褪去,
这令一些业内人士担心,6月流动性风波或会重演。李志强告诉记者,短期来看,像6月那样极端紧张的情况应该不会再出现,不过,资金面也不会再回到几个月前那样宽松的状态。在今年四季度后半段,资金面很可能还会再度紧张,紧张的程度甚至可能接近6月的情况。
而央行此次逆回购,就是为了防范上述情形的发生。业内人士称,尤其是在外汇占款下滑的大趋势下,逆回购重启的必要性大幅增加。
昨日,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记者表示,6月外汇占款负增长,并不是偶然现象,未来几个月这种状况仍会延续,虽不一定是连续几个月出现负增长,但预计至少会有几个月出现,整体的趋势是外汇占款下滑。
“这种情况将造成流动性偏紧,若不再进行适当的调控,也可能继续出现6月钱荒上演。”连平告诉记者,鉴于此,逆回购重启,预示着未来外部流动性并不乐观,预计逆回购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货币投放需要更多方式
随着未来央票到期量的逐月萎缩,原先公开市场操作模式将难以维持,需要更多的主动投放方式
从经济增速角度看,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机构预测三季度GDP增速继续回落;从通货膨胀角度看,6月份我国CPI同比上升2.7%,处于温和区间。这种情况下,维持现有的货币政策则在情理之中。
但在美国QE退出预期升温的大背景下,为了保持总量的稳健水平,央行需要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地进行预调微调,保持金融市场的总体稳定。
连平说,在6月流动性风波过后,市场需要流动性保持在一个合理平稳的状态。再考虑到实体经济的需求,应该相对宽松,不能持续偏紧。因此,货币政策的微调方向应是合理偏松的状态,预计逆回购在8、9月份还将持续。
此外,自今年2月份央行重启正回购以来,逆回购一直暂停,公开市场一直通过央票到期被动投放货币。但从未来央票到期量分布来看,央行未来的投放方式也有望从“被动”变为更加主动。
数据显示,从8月份开始到今年年底,央票到期量逐月降低,尤其是9-11月这三个月期间,到期量总和仅为7月份到期量的六成。因此,随着未来央票到期量的逐月萎缩,原先公开市场操作模式将难以维持,需要更多的主动投放方式。
“若未来外汇占款延续回落趋势,不排除下半年出现降准。”连平预计,下半年可能有1-2次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