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调查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艺术资产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公开市场重启逆回购
    未来货币投放将更趋主动
  • 中央明确经济预期:
    下半年平稳发展(上接封一)
  • 六月流动性风波
    “后遗症”
  • 货基债基申赎平稳人气回暖
  •  
    2013年7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2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焦点
    公开市场重启逆回购
    未来货币投放将更趋主动
    中央明确经济预期:
    下半年平稳发展(上接封一)
    六月流动性风波
    “后遗症”
    货基债基申赎平稳人气回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六月流动性风波
    “后遗症”
    2013-07-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王媛 ○编辑 枫林

      

      今年6月流动性风波虽时点已过,但其影响并未褪去,令7月债券和货币市场出现了两个异动。

      一是从现券市场来看,7月中下旬,国债收益率曲线出现了罕见的平坦化趋势,10年长债收益率创下了2012年以来的新高。二是货币市场来看,虽然质押式回购短端资金价格的涨幅有限,但“线下”的同业存款利率却涨幅较大。

      究其原因,则是此前因久期错配问题被推至“风口浪尖”的商业银行,在运用资金方面悄然改变,再加上央行此前一直“按兵不动”,令原先的银行间债市“大户”在买债和同业拆借方面,都变得异常谨慎。

      

      银行主动提高备付

      此前,商业银行因久期错配问题被央行警告,推至“风口浪尖”,而在6月流动性风波暂时褪去之后,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进行了一场较大的调整。

      “经历了6月流动性紧张后,银行变得更加谨慎,债券配置意愿大幅降低。”一位银行人士告诉上证报记者,过去的7月份,银行操作意愿谨慎,配置债券不积极,令二级市场颇为清淡。

      记者从银行了解到,一方面,在经历了6月流动性风波后,为防范流动性紧张,银行纷纷主动提高了备付。而商业银行备付提高得越多,就意味着,用来买债的资金就越少,这极大影响了银行参与债券市场的热情。

      而另一方面,银行在同业拆借市场对长期资金的需求加大,短期隔夜回购成交量占比下降,显示银行对短期资金需求减少。

      据记者测算,7月下旬的质押式回购市场上,隔夜回购成交量在当日成交总量占比不断降低,以昨日为例,隔夜回购成交4471亿左右,仅占全部成交总量的七成左右,显示机构“未雨绸缪”的中长期资金需求加大。

      而令银行出现“提高备付、降低短期资金需求”的大背景则是,公开市场操作连续五周“按兵不动”,令央行态度难以揣测,资金面预期不明。

      

      谨慎预期仍未消除

      虽然央行一再重申,当下资金总体是充裕的,但在此次逆回购重启前,市场仍对资金面预期的较为悲观。

      “尤其是此前两周,无论是当周到期量为零还是1600亿,央行在公开市场均暂停操作,态度难以捉摸。”某险资债券投资经理表示。

      在连续数周零操作后,市场预期,央行本周仍将“按兵不动”。中信证券认为,虽然当下从降杠杆和保增长角度,货币政策可左可右,存乎监管层的一念之间。但在目前货币政策在宏观政策走向存疑的状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很难有大的转变,央行也将尽量避免向市场传达出明显的政策信号。

      国信证券则表示,对资金面的悲观预期,主要来自于对于货币政策取向的不确定性,而根源依然是6月20日流动性冲击带来的“后遗症”。

      “虽然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隔夜、7天品种表现稳定,但是这具有一定的‘管制性’色彩。但线下交易融资,如同业存放类的利率近期明显走高,均以3个月SHIBOR加40个基点以上的浮动在进行,这依然显示出市场对于未来资金面的担忧。”国信证券称。

      在此背景下,虽然昨日央行重启逆回购打破了这种预期,但由于逆回购利率仍高企在4.4%,令短期资金价格回落幅度有限,均在11个基点左右,显示短期资金紧张虽大幅缓解,但资金面谨慎预期仍未完全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