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青年求突破
无论是当下“考碗热”,还是正流行的“留学热”,职场青年对投资自身的诉求和尝试值得肯定,但实际效果低于预期的情况也值得引起注意。因为,职场加油并不是对竞争的逃避,个人身价的提高和变现,最终仍需付出勤奋和务实的努力
⊙记者 陈俊岭 ○编辑 张亦文
近有高房价重压,远有育儿养老重负;存量压箱钱为投资所困,增量收入又遭职场“天花板”。眼看青春将逝,身处财富困局的职场青年纷纷奋起,或“考证”,或“考碗”,甚至远赴重洋深造,只有身价倍增和福利保障。
尽管他们职业各异,但他们突围的诉求却大致相同——公司人尝试报考MBA、EMBA,以求进入公司管理层;基层公务员则瞄准中央公务员,只为享受政策福利房;高校青年则选择留学读博,为的是评上教授,拿到更多津贴和课题费。
从“考碗热”到“MBA热”
时隔两年,在某县级市政府部门任职的黄先生再次来到北京,参加某中央部委的笔试。这一次,也是他大学毕业10年来,第二次向中央公务员梦想冲击。
两年前,深感基层公务员升职瓶颈的黄先生首次报考中央公务员,那也是他距离中央公务员梦想最近的一次。当时,他以笔试第一名成绩进入面试,面试通过后,甚至通过了组织部门的政审,但最后却意外落选。
“当时有同学说,找找人花十几万块钱,没准就能成了,当时觉得不划算就没争取,那时在单位干得也不错。”提及那次失之交臂,黄先生流露出几分遗憾。“现在想想十几万算什么,据说那边还分房子,几千块钱一平方米,在北京!”
北京户口、低价福利房……黄先生并不是对这些实实在在的福利没有概念,在过去几年中,每逢寒暑假,他都要带着自己的儿子来北京旅游,他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这也是他再次冲击中央公务员的原动力。
与黄先生瞄向中央公务员不同,在北京某私企工作的张华,将个人职业转型和财务自由寄托在报考名校MBA上。除了实现身价倍增外,他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希望MBA毕业时能以应届生身份拿到北京户口。
今年6月,张华如愿拿到了某重点大学的MBA文凭,尽管他未能实现获得北京户口的夙愿,但MBA期间的人脉关系还是帮他实现了职场转型和收入倍增计划,早在读书期间,他就已进入某上市公司营销管理部,深得领导器重。
受张华影响,在他的研究生同学中,不少正尝试报考或已开始攻读MBA、EMBA。尽管节节攀高的MBA学费,对于这些刚刚在大城市扎根的职场青年而言,并不是一个小数字,但借此带来的人脉拓展和职场突围,仍是一笔十分划算的投资。
“买房也好,炒股也好,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在职场上的投资当然也有风险,但MBA至少是一种经历,趁着还年轻赶紧多接触些人脉,没准一个新朋友,就会改变你后半生的机会。”一位紧随张华攻读MBA同学感言。
投资理财不如投资自己
“今年刚毕业,存款5000元,请问应如何理财?”面对职场新人诸如此类的理财咨询,一位资深理财师给出的建议是——好好工作,争取加薪,才是职场青年最好的投资。
从前些年的考研热到如今的MBA热,从人人争当公务员的“考碗”热再到眼下的留学深造热,当前职场青年种种“考证热”的背后,其实也是中产阶层面对职场瓶颈和财务焦虑的又一突围之道。
大学毕业两度考研未果后,梁蕾不情愿地回到了父母所在的小城市,在好工作一时难寻的情况下,她只好寄身于当地某政府部门,没有正式编制,但却干着比正式工更多的工作,而其收入每月只有1000元。
两年前,梁蕾也经历了类似公务员的考试进入这里,几百人只留下来几个,领导承诺好好干有机会转正。抱着转正的一线希望,梁蕾表现一直十分积极。但随着对这一工作的日渐熟悉,她越来越感到转正的无望。
“没有关系,你表现再积极也很难转正!”眼看着年龄一年年增长,已经耽搁不起的梁蕾决定放手一搏,趁着还年轻,决定去考雅思到国外见识一下,能拿到绿卡更好,即便将来回来也可以在履历上增加些留学背景。
梁蕾的留学计划仍在推进,而已在英国读完博士的刘虹,毕业后回到北京,目前在一家高校担任助教。尽管海外留学代价不菲,但回国后的收入却并不高,如果单以投资回报率来看,刘虹的留学投资回本似乎遥遥无期。
尽管如此,在刘虹所在的高校,不少青年教师仍在积极地争取远赴重洋留学深造的机会。在他们看来,留学读博是其晋升加薪的重要基础,无论是日后评教授副教授,还是拿到更多津贴和课题费都大有裨益。
不过,随着留学热日渐深入人心,国内用人单位对于“海龟”的身价也降低了不少。“以我所在大学为例,刚入学时一个班只有三五个中国留学生,毕业时就达到了十几个,而他们大多数都准备回来,真担心他们将来回国后的工作。”一位在英国某大学读研的海龟称。
事实上,无论是当下“考碗热”,还是正流行的“留学热”,职场青年对投资自身的诉求和尝试值得肯定,但实际效果低于预期的情况也值得引起注意。因为,职场加油并不是对竞争的逃避,个人身价的提高和变现,最终仍需付出勤奋和务实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