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观点·专栏
  • 11:财富管理
  • 12:财富管理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时间节点已过 IPO过会企业急补半年报数据
  • 陆续获批QFII额度
    在港中资机构多角度为外资管钱
  • 上证和中证城镇化指数系列
    即将发布
  • 激活沉淀资金
    券商力推现金管理产品
  • 暂无上涨合力 有色金属仍需观望
  • 制造业数据超预期 沪铜重上5万大关
  •  
    2013年8月2日   按日期查找
    9版:证券·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 9版:证券·期货
    时间节点已过 IPO过会企业急补半年报数据
    陆续获批QFII额度
    在港中资机构多角度为外资管钱
    上证和中证城镇化指数系列
    即将发布
    激活沉淀资金
    券商力推现金管理产品
    暂无上涨合力 有色金属仍需观望
    制造业数据超预期 沪铜重上5万大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陆续获批QFII额度
    在港中资机构多角度为外资管钱
    2013-08-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时娜 ○编辑 李剑锋

      

      随着近年来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政策向中资券商和基金的香港子公司敞开大门,越来越多的中资机构获批了QFII资格及额度,它们开始发挥自己的优势,越来越深入地涉足国际资产管理业务,替“老外”管起了钱。

      “中资机构背靠强大的内地母公司,对内地资本市场更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申请QFII额度,替海外投资者管钱?”2011年国泰君安国际的总裁阎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句玩笑话,没想到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向来是外资金融机构主战场的QFII,去年开始出现中资金融机构的身影。2012年5月3日,中银国际旗下的合资子公司中银保诚获批了QFII资格,成为首家获此资格的银行系中资资产管理公司;同年9月,海通证券旗下的海通资产管理(香港)也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成为首家获批QFII资格的券商类中资资产管理公司。它们在2012年下半年,分别获国家外汇局授予了1.5亿美元及1亿美元的QFII投资额度。

      其后,中信证券旗下的中信国际投资管理(香港)、易方达基金旗下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华夏基金旗下的华夏基金(香港)、嘉实基金旗下嘉实国际等也先后获得了QFII资格,其后中信获批了0.5亿美元的QFII投资额度,其余三家基金公司分别获批了了1亿美元的QFII额度。

      今年以来,面向中资金融机构的QFII审批进一步提速,国泰君安旗下的国泰君安(亚洲)、招商证券旗下的招商(香港)、工商银行旗下的工银亚洲、光大集团旗下的光大资产管理、中金公司旗下的中金香港,以及博时基金旗下的博时(国际),均先后获批QFII资格,并分别获批了1亿美元的QFII投资额度。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信息,截至7月30日,至少有13家中资金融机构的香港子公司获批了QFII额度,合计获授予的额度超过13.5亿美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香港的中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也发展得较为成熟,已经可以很好地承担起内地资本走出去及海外资本引进来的桥梁。”有中资券商高层表示。

      “以前QFII只批给外资机构,中资券商的客户也有投资A股的需求,为了留住客户,中资券商只能花高价钱去向外资机构借QFII额度,制约了中资金融机构经纪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现在中资机构不仅拥有RQFII资格及额度,还能申请QFII,可以多角度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服务,这对中资机构在海外开展国际化运营意义重大。”业内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