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中资机构多角度为外资管钱
⊙记者 时娜 ○编辑 李剑锋
随着近年来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政策向中资券商和基金的香港子公司敞开大门,越来越多的中资机构获批了QFII资格及额度,它们开始发挥自己的优势,越来越深入地涉足国际资产管理业务,替“老外”管起了钱。
“中资机构背靠强大的内地母公司,对内地资本市场更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申请QFII额度,替海外投资者管钱?”2011年国泰君安国际的总裁阎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句玩笑话,没想到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向来是外资金融机构主战场的QFII,去年开始出现中资金融机构的身影。2012年5月3日,中银国际旗下的合资子公司中银保诚获批了QFII资格,成为首家获此资格的银行系中资资产管理公司;同年9月,海通证券旗下的海通资产管理(香港)也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成为首家获批QFII资格的券商类中资资产管理公司。它们在2012年下半年,分别获国家外汇局授予了1.5亿美元及1亿美元的QFII投资额度。
其后,中信证券旗下的中信国际投资管理(香港)、易方达基金旗下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华夏基金旗下的华夏基金(香港)、嘉实基金旗下嘉实国际等也先后获得了QFII资格,其后中信获批了0.5亿美元的QFII投资额度,其余三家基金公司分别获批了了1亿美元的QFII额度。
今年以来,面向中资金融机构的QFII审批进一步提速,国泰君安旗下的国泰君安(亚洲)、招商证券旗下的招商(香港)、工商银行旗下的工银亚洲、光大集团旗下的光大资产管理、中金公司旗下的中金香港,以及博时基金旗下的博时(国际),均先后获批QFII资格,并分别获批了1亿美元的QFII投资额度。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信息,截至7月30日,至少有13家中资金融机构的香港子公司获批了QFII额度,合计获授予的额度超过13.5亿美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香港的中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也发展得较为成熟,已经可以很好地承担起内地资本走出去及海外资本引进来的桥梁。”有中资券商高层表示。
“以前QFII只批给外资机构,中资券商的客户也有投资A股的需求,为了留住客户,中资券商只能花高价钱去向外资机构借QFII额度,制约了中资金融机构经纪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现在中资机构不仅拥有RQFII资格及额度,还能申请QFII,可以多角度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服务,这对中资机构在海外开展国际化运营意义重大。”业内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