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艺术资产
  • 9:开市大吉
  • 10:专 版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访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特别报道
  • 艺术理论家
    评论诗迪艺术
  • 诗迪:心灵色彩 诗意印象
  •  
    2013年8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艺术理论家
    评论诗迪艺术
    诗迪:心灵色彩 诗意印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诗迪:心灵色彩 诗意印象
    2013-08-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诗迪的笔下,西方绘画的水彩不再如浓墨重彩一般的油脂重重,而是如同中国水墨一般透明纯粹,然而不同于水墨画中的黑白两仪世界,她的画中充满了五彩交融的叠层水浸之感。

      ◎看诗迪的作品无须琢磨究竟画了什么,更不用顾虑看不看得懂。只需放松心情坦然面对,然后,从这一片混沌中如盘古开天辟地一般可以回眸自己心灵的本色。

      ⊙记者 李虎 ○编辑 陈羽

      

      在当代中国画坛,有一位女画家从出道起,就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艺术之路。她先是从宝石中去探寻宇宙起源的秘密,然后又在多位名家的指导下开启了绘画的奇幻世界。在她笔下,西方绘画的水彩不再如浓墨重彩一般的油脂重重,而是如同中国水墨一般透明纯粹,然而不同于水墨画中的黑白两仪世界,她的画中充满了五彩交融的叠层水浸之感。

      她是诗迪,一个用自己独创的诗意绘画语言和宇宙对话、与心灵沟通的女人。

      

      冥想宇宙的心灵艺术家

      今年入夏以后,到访上海世博园区北岸的观众会发现,距离园区1公里处便有一巨大幅面的水彩画铺陈入眼。黄蓝色相间的大块色彩与上海当代艺术馆高耸的烟囱、灰色的厂房,以及背后壮观的南浦大桥交相辉映。这幅水彩画,便是著名艺术家诗迪的展览——《天水无居·五洲同源》。

      见到诗迪之前,记者曾经无数次想像过,这个多次被众多当今中国艺术评论界知名专家高度评价过的女子,会是什么样的艺术家。当得知诗迪的作品多次被当作国礼赠送外国政要,更让她的形象平添神秘。然而,在记者在见到诗迪的一瞬间,她十米开外就如同老友重逢一般热情跟记者打招呼,爽朗开心的笑声在偌大的展厅空间里回声阵阵。一种扑面的热情顿时让人感到亲切,消除了所有的陌生感。

      而采访,也不再是正襟危坐地面对面,而是在她引导下细细参观她的多年创作成果中展开。

      记者在诗迪的伴随下认真环绕着展厅细细品读。环顾整个展厅中的作品,诗迪作品的最大特点便是所有的画都如同渗化而灵动的水与色的痕渍,相互浸染与触碰的水与色的动态,如同霓裳羽衣般俊俏而瑰丽。在五颜六色的色块下,透叠与交合的水与色的层次去营构苍茫无尽、淡定而透明的天霭。

      正当记者在两幅画作中犹豫不定哪一个是“最喜欢的”时,两个5、6岁的孩子站在一幅红绿色强烈对比的画前,喃喃地说“这张画真好看”。诗迪马上蹲了下来问两个孩子为什么好看,孩子看着诗迪真诚的笑容一时有些腼腆,互相嬉笑拉着手跑开了,这个场景逗乐了在场的所有大人。

      诗迪笑着站起来对记者说,其实她明白孩子是不可能说出来的,但是在她对宝石色多年的研究中发现,红绿色是人在未接受过审美训练时,最敏感的两个色彩,这也是为什么这两个颜色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极高,而且也经常一起出现的原因。

      这句话让一直在思考诗迪画中究竟画了些什么的记者惊醒。或许因为在成人去看画作时,习惯了不再简单,直观地看问题,而是非要看出个所以然来,如果碰到看不出来或者看不懂,很多成人也不好意思直接承认而故弄玄虚。

      其实,诗迪的艺术很童真,童真到她自己在作画时,都并没有一定要表现的对象。同为抽象艺术,赵无极的绘画往往隐藏着较为清晰的山水意向,而诗迪的绘画几乎是一片“混沌”,不指向任何具体物象——也许是任何事物,也许什么都不是。从这点则不难理解为何她的展览起名“冥想宇宙”,因为看她的作品无须琢磨究竟画了什么,更不用顾虑看不看得懂。只需放松心情坦然面对,然后,从这一片混沌中如盘古开天辟地一般可以回眸自己心灵的本色。

      诗迪的作品就像一面尘封的镜子,她只是帮你拭去了灰尘,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明净轻盈。哲学教授翟振明看过她的画后曾评价:“她的天真和质朴能促使你看到你一直隐瞒着自己的东西,作品的笔触和纹理所表现出的无拘无束的酣畅自由则可为你精神世界的阴影地带注入活力。”

      

      凝聚“光”与“水”之韵

      遍览诗迪的作品,很难在国内外的画作中找到同类。曾有人将诗迪的绘画形容为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在中国的一个分支,但细看之下,无论是在画布上倾倒油漆闻名的波洛克,还是以色块组合的蒙德里安,甚至是以魔幻风格闻名的玛格丽特,诗迪的绘画语言与他们似乎都不符合。此外,也有理论家将诗迪的画作称为当代水墨,但诗迪的绘画材料为西方绘画中的水彩,在色彩的丰富性也与如今以“至黑至白”而知名的当代水墨作品有着天壤之别。

      记者曾认真询问诗迪关于画面技法的秘密,诗迪在笑声中对自己的技法进行概括:“我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不需要刻意追求技法。”

      细致回味诗迪这句话,并非诗迪对自己绘画作品的技术环节有所保留,而是秉承了她对于自己看待艺术一直以来的理念:纯粹而本真。也许诗迪自己也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准确的形容自己笔下所呈现的绘画秘密。

      著名理论家尚辉对记者评论诗迪技法时强调:“诗迪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是将现代水墨的观念性赋予到水彩画的创作上,或者也可以说,她的绘画是观念性的水彩。她的这种观念性一方面体现在潜意识的诉求上,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水墨性的‘观念水彩’具有极其浓郁的中国文化身份。所谓‘潜意识的诉求’是指她的创作过程体现出的自动性与偶或性,她不是用理性主义指引自己的绘画,而是在意象唤起的朦胧状态中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幻觉碎片,那些神秘而奇幻的色彩,那些水、色、纸触碰瞬间生成的意蕴丰富的水痕,无不是某种潜在的意识、无不是某种本能的梦幻,甚至于她用意象去消解现实形象的本身就具有现代主义的观念性。所谓‘中国文化身份’,乃是指她的这些作品大多完成于巴黎和苏黎世,异域文化环境固然影响了她的审美视角甚至表现语言,但激发的却是她文化的底色和她生命里的中国情感与品质。因此,她的那些“观念水彩”所表达的文化观念具有中国文化的审美性格,是绚丽中浸染着淡淡的哀伤,是奇幻里波涌着洒脱的风度,是表现性的笔触中挥写出的生命玄谧。”

      诗迪对记者说,她在创作中,从来都只用雪水、泉水等自然水,而不用家里的自来水。佛语中,雪水是“无根之水”,这也是她的画作主题“天水无居”的由来。追求雪水在流淌时化开来的那种感觉,成为诗迪后来最主要的创作方法。诗迪觉得水能够让她变得透彻,每当心中有杂念的时候,水不仅是在浸染画纸,也是在一遍一遍冲刷她的心灵,让它变得宁静平和。

      对于自己的画作风格,诗迪不予定位。“不存在写意,也不存在写实,其实就是当作一个每天自己跟宇宙进行生命的对话的过程。”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诗迪的作品“是关于生命的感悟,色彩、音乐的感觉流淌其中”。他认为诗迪的创作是和自然对话,和古人交流,只是为了喜欢,这种无杂质、心态自如,成就了今天的诗迪和她的水彩作品。

      

      平常心下的“隐士”生活

      2005年,诗迪的作品在全国美展上横空出世便拿下优秀作品奖。2008年,诗迪的画作就成为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唯一的奥运艺术作品类纪念品。八年间,她的画展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等国内一流美术馆多次举办。此外,她还获邀跟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畅谈艺术,她的作品多次以国家礼品的名义赠送给各国政要。

      对于这样的经历和成就,换成任何人都应该会令人兴奋和骄傲吧?“这些艺术之外的活动,我早已厌倦了!”她却以这样调侃式的口吻,抱怨着作品附加的荣誉和赞美。她从未觉得自己已经是知名画家,她不想把任何帽子扣在自己头上。创作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天的吃饭睡觉一样,只为了自己画,不需任何使命感。这种率性,除了天性使然,更多的,是源自对自由的追求。她希望的生命状态如同她的画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天水无居”一样,自由、天然、原始,任何有目的地创作,都会给人套上枷锁和约束。

      一位熟悉诗迪的同行曾向记者透露,她一度不太愿意面对媒体,然而此次站在记者面前的诗迪,却是真诚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记者询问她是否有过“隐士”的人生经历时,诗迪坦承从未刻意的寻求“隐士”生活,只是随心所欲,不高兴了就不接受采访;另一方面,她害怕面对一些无法预料的问题刺激她的神经和心灵,她会不知所措。诗迪称她没有去培养自己成为名人必备的素质,城府和心机对于她是一件很负累的事情。但也因为没有这些东西,她才能够与所有人成为好朋友。因此,她往往在展览结束后就“悄悄”溜掉,也不愿意去诠释她的作品到底表达的是怎样的主旨。在她的世界里,感受比表达更重要——她不想动笔画画的时候,会在心里勾勒画面和轮廓。

      结束采访,记者深深感受到诗迪不是卖弄技巧而是直呈生命本色的艺术家,这正像她不炫耀自己的身世与经历而把本我本真地直呈于你一样。在她那些自动性的挥洒中,充满了种种机遇与巧合,像人生的命运随处充满了不可预知的神秘。或许,她的这些作品是在不卖弄技巧的背后,掩藏着她对于艺术语言的探索和艺术构思的苦心经营。且不说那些高纯度色彩的光色如何能够鲜若“水色”,就是如何将水墨语言中水与墨与纸触碰的种种意态转换为“观念水彩”的图式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她的这些“观念水彩”多是鸿篇巨制,她在追求简约、单纯的色彩意象的同时,也通过些许看似不经意的留白、笔线和肌理增添画面的丰富性。可见,在诗迪那些看似偶然性的创作中一直呈现着她对艺术语言的某些理性思考与探索,只是她巧妙地把这些语言探索适度地掩藏在色彩意象的表达背后,并且在色彩意象和触碰的水痕中直呈现着她的率真个性与东方文化的诗性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