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达尔文针对生物进化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基本规律。为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和食物,自然界万物必须做出适应性改变。而资本世界的竞争激烈程度绝不逊于自然界。据WIND统计,从2002年我国首只债券型基金诞生到2013年8月8日,目前市场上共有369只债券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3894亿元,运作方式涵盖开放式、封闭式、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定期开放”债基。而这11年债基进化史的背后,是一场流动性与收益率的博弈。
我国首只债券型基金的诞生与当时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2002年至2003年间,A股市场表现疲软,低风险、收益稳定的债券型基金成为基金公司产品发行的首选。截至2003年末,市场上便已成立了10只债券基金,当时的首募规模约为185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最初成立的债券基金都采用开放式运作,为控制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这些产品多采取低久期策略,并大量投资央票等高流动性、低收益率的品种。
2008年末,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而经过6年市场洗礼,基金公司在债券投资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催生了国内首只封闭式债券型基金。封闭式运作可以保证债券基金资产不受申购、赎回的干扰,能将更多的资产配置于收益率较高、而流动性较差的债券品种,并积极运用杠杆策略,在对市场趋势判断正确的情况下获取更大的投资收益。事实上,首只封闭式债券型基金成立后,便取得了领先同行的超额收益,并带动封闭式债券型基金在市场上的流行。2010年-2011年封闭式债券型基金大幅扩容,两年内成立了23只封闭式债券型基金,封闭期限从3年至5年不等。不过,封闭式债基较高的收益预期也让投资者牺牲了一定的流动性。
2012年以来,一批以“封闭运作+定期开放”为模式的创新债基在市场上迅速走俏。这类产品有一个固定的封闭运作周期,同时还会定期打开申购赎回,兼顾流动性和收益率,实现“鱼与熊掌兼得”。以正在发行的国投瑞银岁添利一年期定期开放债基为例,该产品每个运作封闭周期为1年,长度适中,相对于3到5年的封闭期,期限更短,符合个人投资者的理财习惯。每个运作周期内,由于不必考虑申赎的冲击,基金管理人能够适当提升高收益债券的配置,或采用买入并持有到期的策略,还可以更主动地通过回购杠杆增强收益,以提升运作表现。而且,在每个运作周期结束后,有不少于5个、不超过20个工作日的开放期,方便投资者申购赎回。
竞争激烈的理财市场总是“收益率”和“流动性”之间平衡,对于希望两者兼顾的投资人来说,定期开放债基或是不错的选择。在物竞天择的规则下,适应市场发展潮流的产品也更易受到投资人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