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实投资者回报研究中心
经济发展离不开融资和投资。利率水平的高低不但决定着融资的成本,也影响着投资者对收益的预期,进而左右资金在经济体中的配置和流向,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常意义下,利率主要是指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两大类。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由市场资金的供求双方自行决定。在中国,利率基准和浮动幅度传统上由央行决定,还没有达到市场化的水平。2013年7月下旬,央行取消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0.7倍的限制。尽管存款利率还没有放开,然而这一贷款利率限制的取消则是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在本期专栏中,嘉实回报中心将通过分析成熟经济体利率市场化走过的历程,同投资者一起探讨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演进方向。
就利率而言,除了存贷款利率,还包括在中国已经完成市场化的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具体到存贷款利率,还可以用存贷期限(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和资金规模(大额利率和小额利率)来划分。虽然利率全面市场化在中国尚未完成,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经济体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方式和经验,了解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处的阶段以及未来可能的演进路径。
首先,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具有渐进式特征。以美国为例,虽然从未限制过贷款利率,但对存款利率曾经有过限制。为实现利率市场化,美联储于1970年取消了10万美元以上、90天以内大额存款利率的管制,正式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在随后的1973年,又取消所有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并在1983年取消了所有存款利率上限;最后在立法生效的1986年,美联储不再具有设定存款利率上限的权利,利率市场化宣告正式完成。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改革绝非一蹴而就,需要逐步实施,一般会从长期利率、大额资金利率等入手,再逐渐扩展到其他方面的利率。美国用了17年(1970年到1986年)完成这一过程,而日本走的道路也类似,一共花了18年时间(1977年到1994年)。
其次,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对本国银行业造成多方面影响。市场化的利率不但为参与者创造了新的商业环境,也向银行的赢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对行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率市场化会加速银行业的优胜劣汰。以日本为例,日本银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80到2000年,日本银行的数量从157家下降到136家,其“银行不倒神话”在1990年代初彻底破灭。第二,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业结构会趋于集中,大者更大。仍以日本为例,日本前3大银行的资产规模在整个银行业中的占比从1994年的20%上升到2000年的24.8%。第三,利率市场化形成的竞争机制会促使银行从单一依靠息差转型为收入多元化,提升银行的长期赢利能力。据美国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统计,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从1970年的18%上升到2000年后的50%以上,在此期间银行的赢利能力也有大幅提高,美国商业银行的年资本回报率ROE在1970到1985年平均为11.7%,而2000年后的均值上升到15%以上。
最后,利率市场化过程通常还伴着随其他金融改革,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定价机制交给市场,在加大银行经营风险的同时,也可能对储户资金的安全性造成影响。为保障存款人的权益,美、日、德、法等国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前都建立了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这一制度的功能是通过国家保险机构向面临危机的银行提供流动性援助或向破产银行的储户提供一定限度的补偿。
对比成熟经济体的发展过程,可以认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是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开始的。在过去17年中,中国基本上完成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这次放开贷款利率之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完成仅剩存款利率上限最后一道关口,同时也是最为艰巨的一步。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讨论中的存款保险制度也会为储户的资金提供安全保障。中国实现存款利率放开的路径可以借鉴成熟经济体成功的方式,例如,先开放大额存款利率再小额存款,先开放长期存款利率后短期存款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完成将促使银行之间充分竞争,实现金融信贷资产的优化配置,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