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NOT
别跟Doodle提钱
2013年8月12日,无论你在哪里,只要打开google首页,就会看到一只在盒子里又可能不在盒子里的猫——为纪念物理学家薛定谔126岁诞辰而创作的最新doodle。
从经典游戏吃豆人的周年纪念到爱因斯坦的生日;从世界杯到美国独立日,从世界末日到奥林匹克,从美国大选到中国元宵,来自Google的doodle创意者不会错过任何值得庆祝的机会。
这一切起源于发生在1998年8月30日的好玩创意。
内华达州一年一度的火人艺术节就要开始了,google创始人佩奇和布林当然不想错过这个放松的机会。为了告诉用户他们外出旅行,公司“暂停歇业”,两位在Google第二个“o”上画了一个高举双手的单线条人。
这就是第一个google doodle——虽然简单,但通过装饰logo来纪念特定的节日或事件逐渐成为惯例并被用户接受。
然而一开始,这个想法引起了部分员工的反对,他们认为统一的标示是一家公司成功的前提,但这反而提升佩奇对变换Logo设计的兴趣。于是,他让Dennis这个当时团队里唯一一个拥有计算机和设计双学位的员工去试试。
Google还给Doodle定了一个死规矩——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广告,Google单独为其提供预算。
这样的一个基因决定着Doodle在Google这个巨型商业机器里,永远会是个异类。
“别揣测我们为此获得了多大的经济收益,公司只会给我们能吃饱的面包而已。”Ryan笑着说。
作为设计团队的灵魂人物之一,Ryan是地道的纽约帕森设计学院及尤金·郎学院的科班生,在插图和创意写作上颇有建树。
他的得意之作便是在电吉他大师Les Paul的诞辰日,他做出的可互动弹奏的吉他仅在美国就被用户创作出了4000多万首歌。
“我们存在的唯一原因,就是为网络科技带去一点快乐。”
即便是听上去很酷的创意也会被上头否决了,有一次为了绘制逼真的彩蛋,他们曾向公司申请购买一个真的彩蛋作为模型,但“不出所料”地被公司预算人员拒绝了。
他们的创作早就过了1000个,虽然总部并没有给这个特殊的团队设定KPI指标,但他们还算高产。每年会有200至250个Doodle产生,平均每个人要做50个。
2010年的那个“吃豆人”游戏甚至重塑了经典,有机构事后专门做了统计:上班族当天在这款游戏上“浪费”的时间导致了至少1.2亿美元的生产力损失。
如今的Doodle已不像早期的那样简单。一些重要的选题都会由团队共同完成,且形式越来越多样。这甚至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尤其是利用新技术制作出来的各种互动型Doodle。
这群“不食人间烟火”的家伙们也有了自己的粉丝。越来越多的网友热衷于搜集各国的Doodle,这实在是个接触异国文化的最好的途径。
而Google也看到了这些需求,它开始把所有的Doodle放在一个网页里,不断更新。不久前,它还推出了Doodle网上商店,此前只有在总部员工商店才能获得的Doodle纪念品,粉丝现在都可以从这个商店里买到。
商店里有自2000年以来的所有Doodle制作成的T恤、卡片、海报、汽车贴纸、马克杯、邮票以及其他一些纪念品。(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