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政策扶持+业绩驱动 基金大幅加仓智能电网概念股
  • 周期股飙升 资金狂扫资源类杠杆基金
  • 股票策略最佳 管理期货亏损 对冲基金7月表现迥异
  • 理财维权的"一叶知秋"
  •  
    2013年8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财富管理
    政策扶持+业绩驱动 基金大幅加仓智能电网概念股
    周期股飙升 资金狂扫资源类杠杆基金
    股票策略最佳 管理期货亏损 对冲基金7月表现迥异
    理财维权的"一叶知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理财维权的"一叶知秋"
    2013-08-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熊彼特曾写到“需求不过是企业家创新的副产品。”在想象力匮乏的年景,事实尤为如此。不过,我们大众需要的不仅仅是阳春白雪的电子应用,我们也有起码的温饱需求。对于金融体系,这个“温饱”至少应该意味着ATM机可以安心地用,信用卡可以无忧地刷,理财产品说明书可以明白地看

      ⊙记者 于斐 ○编辑 张亦文 

      

      恍惚间,我们似乎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夜。

      3D打印,google眼镜,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种种夺人眼球的事物都在勾画一副宏伟的蓝图。无数的科幻小说都在仰头望天,畅想宇宙,可是他们都犯了一个错误。未来,前所未有的与宇宙无关。今天,技术的野心不在于驯服自然,而在于重塑信息并以此重塑人性。Facebook,google就如这个时代的约翰?古腾堡带来了一场媒介革命。我们惊异于终端的能量,惊艳于数据的宏大,以为自此找到了诸神创世的口令。数据即是力量,控制了信息就控制了话语权。今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互联网巨头之战,说到底,凭的都是这点底气。

      这边厢是互联网巨头仰仗大数据提供的美好未来,明天的金融将一“手”掌握,那儿将没有霸王提款无处不在的银行,没有取号排队的等待之苦,所有的需求都会无缝对接。而这边却是尴尬的现实:在声嘶力竭喊了这么多年风控之后,储户还在和ATM机器作斗争;在个人信息近乎全体数字化了的时代,信用卡还是以各种更新换代的方式被盗刷。

      这是一个上好的冷笑话。

      资本巨头在忙于数零,普罗大众却永远在烦恼100元的罗生门。

      金博士理财维权刚刚上线的时候,我们预料会有愤慨的理财产品消费者,预料会有不平的股民,“器械问题”是最不在考虑范围内的选项。然而第一个电话是来自一名焦虑的储户彭先生。ATM在彭先生存钱后冷面相对,无动于衷,钱是否存妥变成了未知数。在彭先生反复与银行沟通后,钱回来了,不过少了100元。银行高贵冷艳,表示“高帅富”绝不会折腰区区100元。然而对于彭先生,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毕竟金额自己曾经反复确认清点过。但ATM无言,银行无解,摄像头淡漠,彭先生最终还是通过我们维权解决了问题。

      银行解释机器故障的确是偶尔会发生的,无从避免。可是随后我们接到的一系列电话证明这个所谓“偶然”可以很频繁。要按大数据的逻辑,那么所有的ATM都可以就此盖棺定论是残次品。

      这个时代没有悲剧,只有流量。ATM层出不穷的罗生门很可能将就此湮没,资本巨头显然有更重要的事情要操心,比如流量。

      机器的另一端是卡片。信用卡的各种被盗刷由来已久,最近更是惊现养卡套现一条龙,pos机简直就此变身为致富利器。中资行的发卡速度向来惊人,资料显示交行在2008年才发第一张卡,三年内便实现盈利。而目前发卡量已超过2000万张。自然这和国内经济的突飞猛进关系紧密,但其实我们只要随便看看遍布小区,超市,地铁口的“办信用卡送……”时,就会恍然发现微观力量远比宏观力量强大得多。当“信用”以这种打折批发的方式被兜售,信用卡诈骗好像也应该再正常不过。

      “创新”俨然是资本市场大家最爱的词,而国内银行这几年的创新或是“移植创新”其实极其迅猛。小微贷,消费贷款,各种形式的理财产品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可是最基本的金融工具“银行卡”,最基本的金融终端“ATM”机爆出的一系列问题证明我们的风控远远跟不上创新。

      2013年我们俨然已经站在了改革的门槛上。

      但此时的改革与30年前迥然不同。在那个时点上,错误的代价不过是推倒重来。在现在所谓的“深水区”,我们很可能无力承担哪怕最小的误差。高盛近期的报告显示,中国在短短5年内复制了整个美国银行系统。信贷扩张的速度世所罕见,扩张背后是各种银行理财产品,地方融资平台,膨胀的消费信贷。换而言之,全社会隐形担保在不断加码。然而,这种隐形担保因其性质必然极端脆弱。近来屡屡爆出的理财产品违约,信托兑付危机事实上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一旦这种信任危机扩大,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需求必然下降。那么目前撑起“影子银行”庞大社会融资亦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海外模式移植中国常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问题。究其实质,并非我们学习能力不强,而是因为我们对准确性,对操作细节的漠视。不止如此,欧美金融系统除了模式更加成熟外,配套司法系统也更为完善。中小投资者一般能够相对方便的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于国内的维权者来说,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通过媒体维权,可机构PR常常巧妙通过质疑媒体的公信度进而质疑投资维权的公正性,借此造就了很多纠纷案的烂尾。这样的尴尬局面从一个侧面体现对于中小投资者,法律解决途径几近空白。若有成熟的司法模式或案例护航,那么不仅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能够得到较好的维护,金融资产风险定价的准确性也因此会大大提升。

      熊彼特曾写到“需求不过是企业家创新的副产品。”在想象力匮乏的年景,事实尤为如此。不过我们普罗大众需要的不仅仅是阳春白雪的电子应用,我们也有起码的温饱需求。对于金融体系,这个“温饱”至少应该意味着ATM机可以安心地用,信用卡可以无忧地刷,理财产品说明书可以明白地看。

      作为一家媒体,我们亦将以自己的方式坚守。我们不讲大数据,大资管,我们只是承诺对每一位维权者负责,承诺与每一位被误解被损害的中小投资者一起探索见证中国投资理财市场的规范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