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邱家和 ○编辑 陈羽
《时代肖像》的300多张作品中,记者在采访策展人李旭时谈得最多的是1990年代的作品,也是60后艺术家的作品。不过这里我们却重点谈谈两张非1990年代的作品。
“第二状态”:时代先声
在中国当代肖像艺术中,罗中立的《父亲》固然是不可缺少的经典,但耿建翌创作于1987年的《第二状态》,在李旭看来也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上李旭第一次看到此画,当时的震惊他至今记忆犹新。在他看来,这件作品显得有点扑朔迷离:“其中的服装、道具和背景都抽离了现实,直接袒露人的内心。”其实仔细看画面,人物的脖子、耳朵都不见了。“作品的表达方法直接瞄准人们的内心,而且不直接刻画人们的生存环境,不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那一套。”画中人如此怪异的表情,到底是情绪的宣泄与爆发,还是出于无聊与冲动?但可以肯定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他认为之后以方力钧、岳敏君为代表的“玩世现实主义”这个脉络的出现,就是 “第二状态”所触发的。
所谓“第二状态”,耿建翌本人的说法是:“我们一般平静的时候是一种状态,情绪上来的时候、动心的时候,人有点不对了,就是说我们这个时候就跟着一种东西跑了,那时候就是‘第二状态’,完了以后你再激烈一点, 不由自主的时候,你要干什么你都失去判断了(那是‘第三状态’),到了“第四状态”的时候人就飞了”。当年他创作此画时,也许大多数人在他看来都处在这种“第二状态”。
耿建翌透露,此画是以他陶瓷班的一位同学、老乡为模特创作的:“当时我就开始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在这件作品中,有一种无奈的情绪在里面。”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架上绘画”的缺点,比如有“距离”问题。“我做了很多尝试,在油画创作中尽量抹掉透视关系,进行‘平涂’,以突出前面的一组人物,但是后来发现还有‘距离’。《第二状态》进一步想消除‘距离感’——2米的一张大画,看到的时候就在你面前了,想像中人是躲不开的,‘距离’好像被我消灭了。”
2007年10月,伦敦菲利普斯拍卖行以92.88万美元将此画拍出。
十八罗汉:现场写生
一年后,刘小东的《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像》在香港苏富比的春拍中也创出近6200万港元的高价。
这是李旭特别提到的“新生代”艺术家的代表人物刘小东的杰作。2004年,著名艺术家蔡国强担任“金门碉堡艺术馆——十八个个展”的策展人,邀请刘小东参与,利用当地的战争碉堡进行实地创作。他花了3个星期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军营内写生。画面上描绘的是两岸的军人,可刘小东笔下的所谓军人并非身处战场上剑拔弩张、如箭在弦的男子汉,反而更像一个穿上制服的邻家男孩,其中还有一位女兵。至于18个人中哪个是大陆军人、哪个是台湾军人,旁观者不看资料更加无从判断。本是同根生,两岸军人落在画家手上更像一班手足情深的兄弟,刘小东对两岸和平的盼望再明显不过。
2002年后,刘小东的绘画转向户外写生、现场作画。在现场作画和拿着照片绘画有很大不同。刘小东在金门现场写生时,就感到“对着照片画,很多东西会丧失意义,然而在现场作画不会:那是一种被画者似静物般的与画者或是画匠之间的关系,用这种简单的关系来面对世界不会有任何障碍”。
他说:“现场画军人蛮有意思。你在静静地作画,旁边是正在训练中的士兵,耳边炮声隆隆。这种情景里带着一种荒诞的冲突——正在绘画的我,被画的军人,现实的训练场景,这三者构成了一幕荒诞的舞台剧。这场面比绘画本身有趣,我希望有第三只眼看到我们的表演,也看到整个社会的表演,因为这本身就是艺术。后来,这种感觉诱发我去拍了《温床》等一系列纪录片。”
“人有一个快感中心和一个痛感中心,直接刺激快感中心而获得愉悦的,我们说它媚俗;通过刺激痛感中心使人们获得快感的,我们说它深刻。刘小东的作品里从来没有媚俗,都是走‘痛’的路子的。”艺术家的好朋友、作家阿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