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金融货币
  • 4:财富管理
  • 5:证券·期货
  • 6:证券·期货
  • 7:海外
  • 8: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融资
  • A6:信息披露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保监会风险排查重点
    锁定一年以上个人人身保险
  • 10年国债影响昙花一现
  • 交行上半年净利增12% 交易型银行战略次第推进
  • 达晨创投诚聘英才
  • 上下游贪婪助长泛鑫骗局
    浙江两关联公司保单已被封存
  • 泛鑫事件暴露风控漏洞
  • 优势互补 博时双债增强专注债市投资
  •  
    2013年8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3版:金融货币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金融货币
    保监会风险排查重点
    锁定一年以上个人人身保险
    10年国债影响昙花一现
    交行上半年净利增12% 交易型银行战略次第推进
    达晨创投诚聘英才
    上下游贪婪助长泛鑫骗局
    浙江两关联公司保单已被封存
    泛鑫事件暴露风控漏洞
    优势互补 博时双债增强专注债市投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下游贪婪助长泛鑫骗局
    浙江两关联公司保单已被封存
    2013-08-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枫林
      赵雁旎 制图

      作为中间商的泛鑫,正是抓住了上下游追求高收益的心理需求,编织了一个“偷梁换柱”的骗局。一方面,保险公司为了追求规模,愿意支付给泛鑫高额的中介佣金费及业务推动费;另一方面,8%至10%甚至更高的收益率承诺,让一些投资者愿意拿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购买泛鑫自制的、粗陋的保本固定收益理财合同

      ⊙记者 黄蕾 ○编辑 枫林

      

      8月20日,来自保监会稽查、寿险、中介等部门组成的调查小组由京抵沪。抵达当晚即与上海保监局相关负责人召开闭门会议,重点部署对泛鑫保险代理事件的后续调查。

      与此同时,多家银行、关联公司相继卷入泛鑫漩涡。虽然兴业银行昨日否认与泛鑫开展过任何业务合作,但据上证报采访了解,确有个别大行的客户经理存在推介泛鑫产品行为。而随着上证报记者的进一步调查,与泛鑫相关的两家浙江保险代理公司也随之浮出水面。

      

      浙江关联公司涉及资金不会很大

      如果不是资金链出现问题,按照泛鑫实际控制人陈怡的蓝图规划,将来的泛鑫将发展成一家包括代理、经纪在内的综合性保险中介集团。因此,关于她已收购上海若干保险代理、经纪公司的传闻充斥于坊间。

      但截至目前,没有任何消息能够证实上述收购的存在。不过,上证报从相关渠道独家获悉,浙江两家保险代理公司永力、中海盛邦确与陈怡有关,由其本人及他人实际控股。在泛鑫事件暴露后,保监会已在内部对此进行了通报。浙江保监局随即进行了风险排查,并对这两家关联公司的保单进行了封存。

      关于这两家公司的背景,可查资料甚少,公司电话亦无法联系。目前尚不清楚这两家关联公司是否存在与泛鑫一样的违法违规行为。

      为了解这两家公司的具体情况,记者昨日试图通过电话和短信联系浙江保监局相关负责人。但截至昨晚截稿前,该局相关负责人电话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对于记者提出采访要求的短信,也无任何响应。

      知情人士拒绝透露这两家浙江关联公司的保费规模。不过,据了解,由于陈怡及相关人接手这两家公司时间并不久,因此即使存在与泛鑫一样的违法违规手段,涉及的资金也不会很大,影响面相对较小。

      

      编织“偷梁换柱”骗局

      泛鑫所谓的“理财运作模式”,已随着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被推至台前。那么,作为保险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的中间商,泛鑫何以构建了一个瞒天过海、如此庞大的骗局,直至东窗事发?

      与另外两类保险中介机构(经纪、公估)有所不同,保险代理公司主要从事寿险代销业务,销售对象基本是个人客户。“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个人客户”,一条简单的上中下游利益链随之产生。

      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中间商的泛鑫,正是抓住了上下游追求高收益的心理需求,编织了一个“偷梁换柱”的骗局。一方面,保险公司存在一定的业绩压力,为了追求规模,愿意支付给泛鑫高额的中介佣金费及业务推动费;另一方面,8%至10%甚至更高的收益率承诺,让一些投资者愿意拿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购买泛鑫自制的、粗陋的保本固定收益理财合同。

      而在泛鑫编织的这场骗局中,若干银行也被卷入其中。昨日有媒体报道称,兴业银行涉入泛鑫事件,有投资者购入的泛鑫固定收益理财协议,是在兴业银行理财柜台上签署的。

      不过,兴业银行昨日已明确否认此事。兴业银行虽然自证清白,但确有个别银行难脱干系。根据监管排查,有个别银行的客户经理存在私自推介泛鑫理财产品的行为。而据记者了解,其中就有某个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