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与产业转型之八
李国旺
最早提出创新理论的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说过,技术创新是指把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来源。熊彼特是将技术创新当作“效用”生成的主要力量,并从产品、技术、市场、资源(原料来源)和管理(组织)五方面描述。
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认为,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创新就完成了。这个技术创新定义,忽略了管理创新、资源创新对价值创新的作用,从熊彼特的理论中倒退了,更没有发现政策创新的巨大作用。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认为,技术创新是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成功应用。NSF认为,技术创新包括科技、管理、产品、市场四要素,忽略了资源与政策在技术创新和价值创新中的作用,但其特别之处是将金融创新和商业盈利模式创新纳入了技术创新范畴,从而为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进而进行价值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核心竞争力的学者厄特巴克认为,与发明和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是技术上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这种说法,忽略了政策、资源、管理、产品、市场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因为技术创新不可能独立存在。缪尔塞认为,技术创新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创新活动非常规性,包括新颖性和非连续性,二是只有功能、结构、市场的可行性转变成为具有一定能占有市场的可行性,技术创新才算完成。缪尔塞定义的技术创新,没有涉及资源、政策和管理的创新对价值创新的巨大作用。
笔者认为,科技创新是多维力量融合的结果。智本型的技术创新,由政策创新为起点,有机融合产品、技术、市场、资源(原料来源)和管理(组织)五方面力量,从而由六维合力创新创造出加倍的价值,即实现价值创新。
科技创新是技术、应用、制度、金融等多方面创新的“多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需要资源、政策、管理、产品与市场的创新与之匹配。新信息技术催生了知识社会,科技创新体系正构建以客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以市场扩展为标准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应用创新、管理创新平台,进而实现技术、应用、制度、资源、政策、管理、产品、市场的创新多维并举,打造客户参与的创新模式,即以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体验创新为特点的,强化用户参与、客户感受的创新文化。这种创新文化是将科技进步以客户效用(幸福)提升为核心的模式与文化,从而构建起以人为本、科技推动的创新机制。其中,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作用巨大。技术创新是从产生新产品的设想到市场应用创新的完整过程,从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完整,本质上是个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技术创新以技术的商业盈利模式和创新产品的市场销售成功为标志,技术创新只有在应用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多螺旋结构”多要素互动过程中才能实现价值创新。
代表智本与智慧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对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十分重要。我国先行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的制度设计所以能实现产业集聚、技术集聚、人才集聚,是因为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积聚了产业集聚需要的土地、资本、人才、知识等要素。在制度层面上解决了技术创新的科技转化以及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应用创新的机制,为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业的一线管理与服务创新方面提供新动力。先行区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特别是通过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平台,利用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进行科技创新,发现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实现客户需求的集聚,进而扩展市场边界,进而实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
资本对具体项目的投入和运作,会遇到边际效益递减的困境。但建立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技术创新为企业、为社会带来的边际效益会不断增加,如果资本创新与技术进步结盟,则可赢得高利润,进而对冲资本收益的递减趋势。反过来,技术创新如与资本结盟,则可获得科技进步的催化剂,由此整合配置更多的资源,用于更高效率的产业创新。因此,科技创新是智本型经济知识、资本和智慧统一的基础。苹果公司如果没有上市,能否如此成功,就很难说了。无论从硅谷等国际先行园区,还是国内先行园区的经验看,资本创新如VC、PREIPO、IPO对科技创新的作用都是巨大的。可以说,没有投资银行的资本创新,就没有第三次或第四次科技革命,人类也没有机会快速享用技术创新的成果。
(作者系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浦江金融论坛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