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调查
  • 3:调查
  • 4:要闻
  • 5:新闻·金融
  • 6:新闻·市场
  • 7:新闻·市场
  • 8:新闻·财富管理
  • 9:新闻·公司
  • 10:新闻·公司
  • 11:新闻·公司
  • 12: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传媒业真正有价值的
    “正牌竞争优势”是什么
  • 披沙录
  • 通往灾难的路上
    有多少偶然
  •  
    2013年9月3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传媒业真正有价值的
    “正牌竞争优势”是什么
    披沙录
    通往灾难的路上
    有多少偶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通往灾难的路上
    有多少偶然
    2013-09-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战争的悲悯》
      (英)尼尔·弗格森 著
      董 莹 译
      中信出版社
      2013年6月出版

      ——读弗格森《战争的悲悯》

      ⊙曾靖皓

      

      帝国主义阶段,新老势力的交替带来了巨大的矛盾,最终在瓜分世界的冲突和军备竞赛的刺激下,欧洲不可避免地爆发全面战争。这是中国历史书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给出的经典解释。是的,战争是必然的,那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剥削性和侵略性带来的结果。那些发动战争的皇帝和元首们不过是历史的傀儡。正如中国很多学者相信的那样,没有爱因斯坦,相对论一样会被发现,他们的具体行为不过是历史必然的伴奏,不影响必然的乐章。

      但英国历史学家、畅销作家尼尔·弗格森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必然的历史实际上剥夺了历史存在的价值,让“人”消失在历史中,如果具体的人可被随意替代,那么历史实际已经终结。

      在《战争的悲悯》中,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解释正是从偶然性的角度来理解的,他从一战诸多“必然”的反面来告诉人们,这场战争实际上不是一定发生,其本身的价值简直不值一提,结果却对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引起了人们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对后世的历史进程有很多好处,而更多的影响却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我们应该而且完全有可能避免这种痛苦。

      既然一战不是必然发生的,那么那些看似必然引起战争的理由就站不住脚了。在弗格森看来实际上是历史学家认为战争不可避免才堆砌了这些理由。最让人误入歧途的就是经济实力的对比。一般认为德国经济的崛起对大英帝国造成了巨大威胁,世界贸易份额的减少,直接导致了英国对德国的仇视。弗格森经过分析认定这是个巨大的误会。人们往往盯住工业不放,确实很多历史书都在强调到二十世纪初德国在工业产值上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量廉价商品冲击英国的国际市场。正如GDP不能代表一切一样,工业也不过只是一个方面。弗格森用大量数据证明,英国和法国拥有巨额的海外投资和金融资产,尤其英国有着超过中国面积的殖民地,统治着4亿多人口,其整体经济实力远远超过德国,甚至法国也不在德国之下。经济发展免不了引起英德在市场上的摩擦,但还不至于让两国打算用全面战争的形式来解决。弗格森进一步分析了15年里各大国的国民生产净值,有趣的是,俄国而不是德国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也就是说,德国经济膨胀并不是俄法结盟的真正原因。所以,著名军事史家李德·哈特说:“新欧洲的重组,并非是势力之间旧有的平衡与消长。”至少,经济因素并不是导致战争的关键。

      其次就是殖民地问题了。作为后来者,德国确实在殖民地问题上焦躁不安。不过又有哪一个帝国是心平气和呢?弗格森清理了普法战争以来的帝国之间的结盟关系,帝国之间因为历史宿怨和殖民地而分分合合简直就是家常便饭。英、法因为埃及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倒是和德国有争斗有合作,在矛盾和联盟之间游走。比如在非洲和西亚问题上两国互不相让,但在瓜分中国上非常合作。而英俄之间积怨颇深,直到战前也是无甚来往。

      还有就是军备竞赛了。在弗格森之前已有很多学者指出,军备竞赛并没有恶化英德之间的关系,两国之间的联盟谈判持续到了1914年,德国无意想从军事上压倒英国,反倒是一直幻想着英国能够中立。弗格森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看法,开战前各国的军费开支确实在大幅度增长,尤其是英德两国的造舰潮,不过从军费支出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来看,战前一直是处于下降趋势,国防开支在政府总支出中也是萎缩的。因此,不是竞赛刺激了战争,恰恰相反,德国一直处于竞赛的劣势,最后无法维持竞赛才有冒险开战的想法。如果英德两国能够保持平衡,急剧膨胀的军事势力实际上是让双方不敢开战,就好像多年后冷战的美苏那样。

      最后是德意志的军国主义传统。德国上层被许多历史学者描述成为一群战争疯子,当然少数高级军官可能有好战的情绪,但一个国家喜欢与世界所有强国家为敌就说不过去了。军国主义未必等于好战主义,利用政治手段攫取利益是最好的方法,德国同样理解这一点。从二战初期英法对德国宣战消息传到柏林,希特勒和戈培尔惶恐失措的记录来看,即使是真正的狂人也不想与全世界为敌,至少不是同时。所以,弗格森认为,军国主义真正起作用是在外交全面失控时,而不是作为一贯的原因把国家推向战争。

      那么,一战到底是因为什么而爆发的呢?弗格森认为经济、殖民地、军备竞赛这些与一战爆发不是无关,而是在和其他因素结合的情况下,才能作为一种解释。为此,他探讨了很多被排斥在主流解释之外的因素,比如舆论。帝国之间的竞争,让社会各阶层都相信大战不可避免,大量预测战争的幻想文学作品加剧了欧洲各国的宿命论,这种对战争的预言最终制造了战争的气氛,对现实政治也有很大影响。再比如欧洲传统的政治结构。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地缘政治的缘故,相互结盟以求得自身安全成为帝国之间的政治常态,这使很多局部外交事件会迅速扩大为整个欧洲的危机,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反应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失控。后来有学者就抱怨英国不过是为了对比利时一张废纸般的承诺卷入了战争,这就是欧洲传统政治缺陷的真实反映。还有一些个人的行为也至关重要,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莫名其妙的亲法政策,德皇的傲慢情绪,都是联盟对抗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弗格森眼里,一战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战争的爆发是一系列错误的结果。正因为我们可以避免战争而没有做到,才让历史显露出了悲剧的一面,也正因为可以避免战争,才为未来留下了一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