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财富管理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人物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刘新华:支持上市公司募投新疆建设项目
  • 债市筹谋创新 首单永续中票酝酿发行
  • 改革思路渐清晰 嘉兴有望先试点 农地流转不会“一刀切”
  • 精心编织骗局 斗胆欺上瞒下 泛鑫黑招揭底
  •  
    2013年9月4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刘新华:支持上市公司募投新疆建设项目
    债市筹谋创新 首单永续中票酝酿发行
    改革思路渐清晰 嘉兴有望先试点 农地流转不会“一刀切”
    精心编织骗局 斗胆欺上瞒下 泛鑫黑招揭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精心编织骗局 斗胆欺上瞒下 泛鑫黑招揭底
    2013-09-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随着上证报记者连日调查,泛鑫一系列的隐蔽招数终于浮出水面。但回过头反思,其实并非无招可拆,如果不是保险公司重规模轻风险,核保回访等程序流于形式,泛鑫骗局也不会等到实际控制人出逃后才被曝光于世。泛鑫事件敲响了监管风控警钟

      ⊙记者 黄蕾 ○编辑 枫林

      

      震惊业界的上海滩最大保险中介公司泛鑫骗局案,又有新进展。在派出现场检查组对泛鑫开展检查后,上海保监局近日又责成涉案保险公司联系并接待客户,登记并核实案件涉及的客户信息。

      就在逐一核实客户信息的过程中,有保险公司发现,其掌握的客户信息与泛鑫当初提交的保单信息并不吻合,从而牵出了泛鑫当初欺上瞒下、与监管玩“猫捉老鼠”的招数。

      正是这些招数,躲过了早在去年底便对泛鑫模式提出质疑的同业及监管人士的“法眼”。

      随着上证报记者连日调查,这些隐蔽的招数终于浮出水面。也为保险业“宽进严出”的经营模式、流于形式的客户回访面晤敲响了警钟。

      

      招数一:投保单上留假电话

      据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去年底,就有同业公司及监管人士对泛鑫格外留意。一家保险中介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泛鑫之前默默无闻,一夜之间迅速做大代理保费规模,一跃成为上海滩最大的保险中介公司。大家都很想知道,背后究竟有何秘诀。”

      与此同时,关于泛鑫可能违规操作的说法,充斥于坊间,但具体手法无人知晓。直到今年3月,相关与泛鑫合作的保险公司在接到监管指令后,开始对泛鑫渠道的保单进行风险排查。风险排查的手段之一,便是进行二度电话回访。

      从目前已曝光的细节来看,由于很多受骗客户只知悉自己购买的是泛鑫固定收益理财产品,而不知道背后还有一份保险合同,因此按照常理来分析,一旦保险公司电话回访到客户本人,泛鑫骗局便会自然穿帮。然而,根据当时保险公司反馈的结果显示,电话回访并无大的异常。

      “之所以无异常,是因为保险公司的电话回访并非访到了投保人本人,而是泛鑫员工。”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按照保监会的要求,人身险公司要对承保客户进行100%电话回访,为了躲避保险公司的电话回访,泛鑫在客户投保单上不仅仅是代签名,留下的联系电话也非客户本人,而是泛鑫员工的电话。

      据记者调查了解,为了不引起保险公司的怀疑(不同保单同一个联系电话),每个泛鑫员工手上都有数十个甚至上百个联系电话,一一对应每份保单。

      

      招数二:一笔资金拆多份投保

      在电话回访的同时,相关保险公司亦展开了面晤程序。据业内人士介绍,面晤也是保险公司风控的一种手段,主要审核一些大额保单,通过与投保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来判断客户是否具有投保及续保能力。“保险公司的面晤门槛并不相同,有的是保费30万,有的是50万甚至更高。”

      为了躲避面晤环节,泛鑫使出了两个招数。

      其一,是将一笔资金分拆成多份投保。如某客户购买了泛鑫100万元的理财协议,泛鑫并没有将此100万元全部用来购买一家保险公司的保单,而是将此拆分成多笔资金,分别在多家保险公司进行投保,让每张保单的保费额度都达不到保险公司的面晤要求。

      其二,泛鑫采用身份证作假等方式,成功躲过了保险公司的面晤排查。知情人士称,“由于投保单上的联系电话是泛鑫员工的,并非客户本人,因此,实际接受面晤的是泛鑫员工,而非客户。但由于保单上的姓名和身份证都是客户本人的,因此泛鑫员工便制作了假身份证,冒充客户进行面晤。”

      对于泛鑫为何能躲过保险公司的排查,业内人士的回答一针见血:“由于保险公司的电话回访和面晤通常流于形式,问几个简单的问题、核对一下基本信息,另外由于无法核对身份证真伪,泛鑫员工便很容易应付过去。”

      

      招数三:拒绝主动上门客户

      实际上,早在去年,就有保险同业人士对于泛鑫的迅速崛起抱以极大的兴趣与质疑。为了一探究竟,甚至有业内人士以客户身份主动上门咨询投保事宜,但结果却是无功而返。

      “泛鑫从上到下都格外谨慎,对于主动找上门来的客户,泛鑫都要进行仔细追问,比如你是谁介绍来的,是怎么知道我们泛鑫的。一旦你说不出具体的介绍人,他们就会怀疑你前来咨询的动机,最后拒绝和你签任何协议。”一位曾经前往泛鑫咨询的上海保险业人士对记者说。

      显然,为了不让精心编制的骗局被揭穿,泛鑫在电话回访、面晤等环节做足了功课。但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这些招数其实也并非无招可拆,如果不是保险公司重规模轻风险,核保回访等程序流于形式,泛鑫骗局也不会等到实际控制人出逃后才被曝光于世。

      泛鑫事件敲响了保险业整治中介渠道、整治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警钟。诚如一位保险业高管发出的感慨,泛鑫事件给行业的启发是:企业发展必须尊重脚踏实地的规律,“一夜暴富”的奇迹背后,一定埋下了“毁于一旦”的种子;保险行业需要对“逆跨期”的佣金制度进行一次集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