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新闻·金融
  • 5:新闻·市场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财富管理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市场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本报报道引发关注 数万网友发帖
    评论“奢侈品售假”
  • 姜洋谈国债期货上市 这是一个标志
  • 你好,国债期货
  •  
    2013年9月6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封面 下一版
     
     
     
       | 1版:封面
    本报报道引发关注 数万网友发帖
    评论“奢侈品售假”
    姜洋谈国债期货上市 这是一个标志
    你好,国债期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你好,国债期货
    2013-09-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评论员

      今天,中国资本市场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上海世纪大道1600号,瞩目国债期货上市。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国债期货这一品种曾经遭遇过重大挫折,给资本市场的初创者和参与者留下过巨大的遗憾和教训。今天,国债期货这一具备重大功能的关键品种从历史的尘封中涅槃,在全新的制度设计和监管理念下重生。

      18年后,中国资本市场再次升腾起国债期货的标志,这是中国金融期货一次影响深远的跨越。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成立23周年以来,又一次令人怦然心动的关键节点。

      推出国债期货,顺应了我国经济转型和金融业改革提出的需求,既有利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也可预期将有力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我国而言,以国债期货为依托,加快建立完善的人民币收益率曲线,可以帮助我国积极掌握金融主导权。以国债为基础的收益率曲线,事实上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心,国债期货的推出有助于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和市场公认基准利率曲线的形成,增强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牢牢抓住金融的主导权。

      推出国债期货,能够为整个经济体提供低成本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增强实体经济抵御利率波动风险的能力。从美国、德国等债券市场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这些国家都拥有由债券发行、交易以及风险管理三级市场构成的完整的债券市场体系,其国债期货市场更是对债券市场定价和避险起到关键作用。发展债券市场是加快发展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举措之一。国债期货市场的建立,对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结构、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促进债券市场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我们希望,各监管部门能通力合作,尽快让国债期货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个期货品种的功能是否完全发挥,不仅取决于其本身合约规则设置是否合理,最终还是要取决于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和监管水平。必须看到,在国债期货上市初期,投资者结构不甚合理,作为国债主要持有者的商业银行尚且缺席,保险机构也仍在观望。尽管这并不影响国债期货作为一个品种的平稳上市,但时间一长,难免会浪费和辜负国债期货的强大功能。国债期货作为一个跨市场的品种,考验的是决策层统筹全局的能力,市场主体的缺位应该尽快弥补。

      我们希望,社会各界能理性看待国债期货的发展。作为一个历史上曾经历经沉浮的品种,市场人士用更为苛刻、挑剔甚至略带偏见的眼光来审视国债期货,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以股市散户为主体的资本市场中,国债期货难免会遭到一些误解,例如有些市场人士认为国债期货会分流市场资金,引发股市下跌等。近年来,许多金融创新都成为股市下跌的“替罪羊”,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和影响了决策层,拖延了金融改革的步伐。这方面,需要监管层和中金所加大投资者教育力度,为国债期货营造更好的环境。

      我们希望,各方能给国债期货一个相对宽容的成长期。如今面世的国债期货,依然是一个崭新的品种,指望其在短时间内发挥多大的功效,在上市初期就对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做出重大贡献,这是不现实的。任何一个品种都必须有相应的成熟期,在培育出一定的市场规模后,经受过各种市场风险的考验后,才能让机构投资者放心入场操作,其功能才会逐步发挥。任何“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对国债期货都是有害的。

      从更广的角度看,从2010年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推出开始,中国资本市场的创新和改革就进入了快车道。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交易所市场体系(场内市场)已趋完备:从板块上看,交易所市场已涵盖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从品种上看,已覆盖股票、债券和衍生品;从交易手段看,已实现了多空并举;特别是从交易制度看,已具备了期现互动的基础。从未来的图景看,新三板的扩容、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规范发展都已在进行;个股期权、股指期权将历史性地打开期权之门;原油期货、利率期货、外汇期货等关系国民经济的大品种会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的水准。

      国债期货的上市不是历史的偶然,更不是孤身的勇士。向前,将是中国资本市场大发展的灿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