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宏文
近期看到一份关于私募基金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很有意思。
调查显示私募机构对未来4个月宏观经济走势不乐观。56%的受访阳光私募认为,经济将继续下降或者还有反复。调查显示,28%的阳光私募认为经济走势还将有反复,6%的私募认为宏观经济增速将大幅向下,22%的私募认为经济将微幅下降,17%的私募认为经济将保持现状,17%的私募认为经济将缓慢回升。
此外,接近七成私募机构判断,未来4个月上市公司整体景气状况一般。调查结果显示,12家私募认为下半年上市公司基本面景气状况一般,占到受访阳光私募的比重为67%;4家私募判断上市公司基本面景气状况较差,占比为22%;1家判断上市公司景气状况较好,1家选择不好判断。
机构这样的判断自然有它的逻辑,但透过数据可以发现,私募机构整体对于宏观经济的判断就是个“乱”字,分歧极大、逻辑不同、对实战指导难度很大,在市场上亦难见合力,总体上看,宏观预判乏力、对市场认识欠缺变通,相当程度的解释了今年私募机构整体业绩不如公募的原因。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新一届政府对宏观经济转型期的态度日渐明朗,调控转型政策暗流汹涌,令投资人对宏观经济周期判断难度加大。
但同时,过于看重宏观经济周期在投资中的作用,也是不少机构的问题所在。
把宏观经济周期的判断放在所有判断的最前面,是自2008年后,已成为整个投资界的一个习惯。但在过去1年多的周期内,这样的周期判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公募基金经理早早体会到了宏观周期乱了、看不懂了的问题,于是早作调整,这在今年上半年体现了不错效果。
从骨子里来说,股票市场是个多因素决定的市场,股价对哪些因素敏感、对哪些因素不敏感,是有原因的。这样的影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宏观周期波动大的时候,如2008年,宏观对于股市影响巨大。但到了2013年,这个因素可能就不再能解释股价的许多波动了,这是宏观经济决定论被动摇的又一个原因。
新的金融工具则是另一个值得重视的原因。上周末,随着国债期货的开市交易,势必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对于股市、债市乃至基金而言都是一个新的变量的出现。适应中国资本市场,衍生品时代的大变局,是每个投资者都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