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龚维松
中国改革再迈大步的声音已经渐渐清晰。
5日,习近平主席参加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G20峰会,这是他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亮相这一国际峰会。他掷地有声地告诉世人:“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各国创造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正面外溢效应。”
9日,李克强总理专门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解答有关中国的改革会否“因为复杂的社会问题而脱轨”的疑虑。“我的回答是,我们的经济将会保持持续而健康的增长,中国将坚持走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
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中国声音”受到国际社会极大关注。如同30年前的改革开放一样,在中国大力推动深化改革之时,世界也正在思考,该如何应对中国再改革对全球带来的新影响。
但至少现在看来,对于中国可能转入的经济增长“新常态”,全世界还缺乏足够的准备,不管是各国的决策者还是普通投资人。
华尔街大行美银对全球200多位基金经理进行的调查显示,直至8月份,“中国经济硬着陆”仍是各大机构最担心的威胁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头号风险。
这样的疑虑也让不少投资人对中国资产避之不及。国际基金跟踪监测机构EPFR的统计则显示,截至8月底,离岸中国股票基金连续16周遭遇“失血”,期间海外投资人累计净撤资65亿美元。
中国经济能顺利实现软着陆吗?这是很多海外人士最想问的问题。
中国经济再快些?你们别想
整个7、8月份,中国经济都是全球市场乃至政界最受关注的话题。
7月15日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5%。尽管这一数据符合预期,但却是中国经济连续第二个季度增长放缓。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分别为7.9%和7.7%。
一时间,“中国恐惧症”的阴霾笼罩全球。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程度可能要比预期更为严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7月12日如是说。
不少西方发达国家也罕见地对中国经济状况发出警告,尽管这些经济体自身还深陷麻烦。
德国经济部7月初发布经济月报警告称,“来自中国的信号表明失去动能的程度比预期严重”,由此可能让德国企业失去一大支撑。
中国经济放缓,成为7月份两大国际会议的热门议题。不管是7月初在华盛顿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还是7月19日至20日在莫斯科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甚至于上周的G20峰会。
“没有人相信中国经济会硬着陆!”7月20日,在莫斯科出席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中国财长楼继伟答得很干脆。
而对于一些国家的财长在这次G20会议上希望“中国经济增速再快一些”、以支撑世界经济复苏的试探性提问,楼继伟的回答同样毫不含糊——“我告诉他们,你们别想,你们的功课需要自己完成。”
走向市场导向的资本配置
令国际上对中国经济担忧加重的,还有6月份上演的“钱荒”闹剧。
进入6月份后,中国银行体系开始出现“钱荒”,上海银行业同业隔夜拆借利率(Shibor)有史以来首次突破10%,最高达到13.44%。
在圈内人士看来,央行这是故意为之。
7月初,随着最紧张的时期过去,英国《金融时报》如此总结这场罕见的银行流动性危机:“这场‘钱荒’是由中国央行自己刻意引起的……中国央行已表示,它用这场‘钱荒’来告诫商业银行,迫使它们收敛过于迅猛的放贷,并改进流动性管理。”
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对上证报记者说,中国今年闹“钱荒”,实际上是中国经济更深层次问题的反映。过去几年,不管是“四万亿”还是其他促进经济的举措,最终都使得中国银行业信贷透支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美国、欧洲和中国经济本身有任何风吹草动,就很容易被放大为银行或其他金融行业的危机。下转封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