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调查
  • 5:调查
  • 6:新闻·市场
  • 7:新闻·金融
  • 8:新闻·公司
  • 9:新闻·公司
  • 10:新闻·融资
  • 11:专版
  • 12:新闻·财富管理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黄金投资全解析
    区间积累型产品更靠谱
  • 平安个人账户资金损失保险上线 首创三合一账户保障
  • 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你
  • 瞄准经济转型主力军 汇添富民营淘金成长股
  •  
    2013年9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A5版:研究·财富 上一版  下一版
     
     
     
       | A5版:研究·财富
    黄金投资全解析
    区间积累型产品更靠谱
    平安个人账户资金损失保险上线 首创三合一账户保障
    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你
    瞄准经济转型主力军 汇添富民营淘金成长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你
    2013-09-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王诚诚 ○编辑 张亦文

      ⊙记者 王诚诚 ○编辑 张亦文

      

      三年前,股指期货推出伊始,记者去营业部采访,就听说某港台神秘大户在大户室“一掷千金”捕捉股指期货和现货之间的套利机会。那是笔者第一次听说“期现套利”一词。

      后来在上金融衍生品课程时才知道,股指期货刚推出来,期货和现货之间会存在一个价差,这个价差可以产生套利空间,并且几乎没有风险。股指期货在中国香港、台湾推出时,都产生了类似机会。后来在大陆被证明同样有效,且套利空间最高达到年化30%。

      只可惜,当时知道这个原理时,由于期货定价趋于合理,套利机会已然消失。笔者心中不免黯然神伤,并深感机会是可以复制但需要耐心等待的。

      三年之后,国债期货的推出,市场再次出现了“捡钱”的机会。不同的机会,却留给了同样有准备的人。

      9月6日,国债期货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据报道,不少私募、基金专户此前都已开始积极筹备相关品种资管产品,希望尽早抓住价差套利机会。

      据了解,上海耀之与中国国际期货公司合作推出的期货专户产品——中期主动稳健——债期1号已在证监会完成报备。有望是中国第一只投资国债期货的财富管理产品。

      公募基金中,专注期货专户的财通公司也表示,套期保值、套利交易、投机交易、久期管理、资产配置都将是国债期货运用的方向,未来将发行一系列创新型的国债期货专户产品,进一步丰富专户产品线。

      上海耀之资产管理公司投资交易总监王影峰认为,短期内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尚不能进入国债期货市场,其国债的双边报价仍会按其原有定价模型计算,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国债现货与期货价格偏离的可能,这就产生套利机会。

      “与其他期现基差套利不同,银行间国债的交易并非连续竞价。如果能从银行间拿到较为有利的价格,套利的空间会更大。”他表示,在国债期货仿真交易期间,未加杠杆时的套利年化收益可以达到7%-8%。

      上海东证期货资深国债研究员章国煜也向记者表示,和股指期货相比,国债期货期现套利空间可能更大,考虑到国债现货端还可以加杠杆,而私募、专户杠杆最高可放至5倍,收益更为可观。

      谈及这种无风险套利可以持续的时间,他表示,当时股指期货套利机会存在6个月。由于大量现货掌握在银行手中,在银行进入市场之前,这种套利机会一直持续。

      “基于银行等大型持券机构调整其交易策略较为缓慢,估计国债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套利机会持续时间可能会更长。”财通基金相关负责人称。

      事实上,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复制股指期货的机会,市场上也不乏质疑之声。首先,国债现货不容易拿。其次,市场前期观望气氛较浓,交易量不足。

      对此财通基金表示,国内投资者的投机气氛相对较浓,这使得类似国债期货这种创新产品上市后不会感到交易冷清,它的波动性与现券相比可能要大一点。而现券获取对于市场资源比较丰富的机构来说,也不是什么问题。

      不过,作为收益率吸引力较高的品种,所谓的“无风险”机会也并非与风险绝缘。

      记者了解到,与股指期货一样,首先是期货价格波动的保证金不足风险,如果期间期货价格波动较大,需要及时输入资金进行补足。其次就是现货到时能否顺利交割风险。不过考虑到这么高的收益率,这点险是否值得冒就得各位自己衡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