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调查
  • 5:调查
  • 6:新闻·市场
  • 7:新闻·金融
  • 8:新闻·公司
  • 9:新闻·公司
  • 10:新闻·融资
  • 11:专版
  • 12:新闻·财富管理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中国重工
    “一股难求”
  • 中国重工资产并购“好戏在后头”
  •  
    2013年9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焦点
    中国重工
    “一股难求”
    中国重工资产并购“好戏在后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重工资产并购“好戏在后头”
    2013-09-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徐锐 ○编辑 衡道庆

      ⊙记者 徐锐 ○编辑 衡道庆

      中国重工率先启动的军工重大装备总装资产证券化试点,打开了外界对新一轮军工重组的想象空间。而作为我国军工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军工科研院所的改制工作无疑最受关注。在中国重工昨日举行的大型投资者交流会上,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郭同军表示,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细则的出台,军工研究院所改制进程将明显加快。继本次收购军工重大装备总装资产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下属28个研究所待条件成熟时均有望注入上市公司,成为中国重工新的增长极。

      未来有望注入九大领域资产

      停牌近4个月后,中国重工日前披露了总募资近85亿元的定增预案,其中逾30亿元用于收购超大型水面舰船等军工重大装备总装资产,开创了此类核心军工资产证券化的先河。“今年5月,国务院领导视察国家国防科工局,提出了国防军工改革的方向,以此为指引,在大股东的牵头筹划下,公司随即于5月中旬停牌制定了本次定增方案。”郭同军在会上表示,本次非公开发行是中船重工集团推进“整体上市、分步实施”方案的第四步,随着相关资产注入,中国重工将全面布局海军装备业务,军工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在此之前,中国重工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已通过IPO、实施资产重组、发行可转债等方式将集团部分资产纳入上市公司。而在郭同军看来,继本次注入军工重大装备总装资产后,上市公司未来几年仍存在持续注资的预期。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国重工总资产、净资产和201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对中船重工集团的贡献分别为48.01%、50.35%、 28.81%和31.13%。不难发现,中船重工集团仍有相当一部分盈利资产在上市公司体外。

      “近期随着国家国防科工局相关改制试点政策和细则的出台,军工科研院所改制进程明显加快,军工院所改制转企注入不仅可优化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更会大幅提升上市公司业绩。”郭同军表示,中船重工集团下属28个研究所在舰船装备研发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80%,2012年收入超过300亿元,利润超过30亿元。

      据其介绍,中船重工集团计划将改制转企后的院所资产分批注入上市公司,注入完成后,九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中国重工新的增长极,具体涵盖分布式能源、微磁芯片、燃气轮机、海水淡化、海岛综合开发、钛产业、载人潜器和深海装备、高温超导电机、特种气体及制氢设备等。

      “中央要求2015年前事业单位完成分类改革。今年中航集团与航天科技集团已率先试点,明年国防科工局将全面推开。未来几年,科研院所分期分批注入上市公司将成为现实。”郭同军强调。

      

      公司将加大信息披露透明度

      在昨日举行的大型投资者交流会上,能容纳200余人的会议大厅座无虚席,除中小投资者外,中金公司、光大证券等众多机构的数十名研究人员亦悉数到场,现场气氛相当热烈。

      在现场提问环节,中金公司相关人士提出,中国重工在定增预案中对于拟购的“大船集团和武船集团持有的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业务及资产”并没有给出相关盈利预测。对此,中国重工财务总监华伟“婉转”地表示,上述目标资产今年1至5月共实现净利润约1.77亿元,而到今年末,上述两大资产的盈利额将大大高于上述数字。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所在行业特征的缘故,中国重工此前在有关军工军贸产品的信息披露方面略有“模糊”,基于此,某基金公司人士现场提出公司未来可否对这一领域的信息尽可能详细披露,以便投资者能有更充分的价值判断。

      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郭同军对此表示,依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军工信息属于国家保密事项。此外,经监管部门同意,公司军品信息已获取相关信息豁免披露的批文。但郭同军同时强调,为了真正让广大投资者了解军工军贸的有关订单、收入及毛利率等信息,满足中小股东的自身价值判断,公司也试图与国防科工局等上级部门协商,并计划采取“军工军贸与海洋经济业务”合并披露的方式。据此,中小股东可根据自身掌控信息通过“排除法”对相关产业信息作出判断,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一个相对准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