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市场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特别报道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隐秘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上接一版)
  • 世行行长金墉在上海说:所有人都在盯着中国经济增长数字
  • 投资要重视企业的价值创造
  • 用电量增速连升四月 印证经济企稳向好
  •  
    2013年9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隐秘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上接一版)
    世行行长金墉在上海说:所有人都在盯着中国经济增长数字
    投资要重视企业的价值创造
    用电量增速连升四月 印证经济企稳向好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隐秘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上接一版)
    2013-09-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隐秘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

      (上接一版)中央财政兜底掩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事实上,早从2009年开始,财政部就开始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每年额度2000-2500亿元不等,2013年更是增加到3500亿元的额度,创近年来最高。从2011年开始,财政部开展自行发债试点,定为沪浙粤深四地。2013年则在此基础上,将山东、江苏两地加入到了自行发债的“大军”。

      在城镇化融资需求加大的背景下,虽然地方政府自行试点规模的扩大,被业内人士视为一种进步,但不论是代理发债还是自行发债,最终仍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享有中央财政兜底,仍无法全面反映本级政府债务风险的差异。

      更为关键的是,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审计署今年8月对从中央到乡镇的五级政府做“体检”,仅为弄清债务真相,但解决地方债务问题的治本之策,还是在于建立有效的地方政府举债约束机制,打破“上级政府会隐性担保”的固有观念,中央和地方权责法制化。

      新任交易商协会党委书记谢多今年就曾撰文指出,发展市政债,是解决城镇化融资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市政债可以通过信用评级、信息披露、市场化定价等市场化约束,对政府举债行为建立正向激励约束机制。

      而其中,对地方政府开展信用评级,则被业内人士视为建立此约束机制的首要手段。

      曹明对记者表示,虽然面临诸多障碍,但推出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是未来实现市政债市场化的基础。未来若出现因评级低而导致某些地方政府融资困难,则需要中央政府的整体宏观调控来解决,如转移支付等。

      但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建立仍任重道远。正如刘尚希对记者表示,地方债务评级并不是根据一年的数据就可以得出,未来也需一定的持续性。因此,虽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评级制度是大方向,但也很难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