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
据媒体报道,央行9月24日在公开市场进行了880亿规模的6天期逆回购操作。该操作不仅创下了7月底以来本轮逆回购数量上的新高,而且打破了此前7天和14天逆回购的惯例。虽然公开市场操作是去年以来央行用得最多的一种平衡市场手段,也是央行总结2008年货币政策调控失误后的一种策略调整。但此次逆回购,显然不是政策放松、央行放水的信号,而是银行资金紧张、央行出手维稳的标志。因为,自9月6日以来,反映银行资金面变化的shibor(同业拆借利率)全线品种一路上行,隔夜利率已从9月6日的2.95%上涨至3.56%,1个月期利率则从4.48%一路飙升至5.91%。而反映银行资金紧张的另一种表现,是不少银行已停止了个人房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以往的经验,银行一般要到年底才会现收紧贷款额度。但是,今年却从9月起就出现了贷款额度紧张的矛盾,且紧张的程度比以往的年底还要强烈。
由于有6月“钱荒”的前车之鉴,因此,当9月“钱紧”的消息传出以后,不仅外界对再度出现“钱荒”的担心陡增,为避免“钱荒”的再度出现,央行也迅速采取了预防和应对措施,于是有了巨量逆回购。
尽管各商业银行、特别是银行高层不承认出现了“钱紧”现象,但从基层银行的反应来看,“钱紧”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天来,除了上海银行间拆借市场会员间拆入急速走高外,基层银行之间参照shibor利率浮动的拆借也急剧升温。一些股份制银行从大型银行拆入资金需求急速增多。这与6月20日“钱荒”前后的市场动向何其相似。而央行此次打破惯例实施6天的逆回购,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银行资金紧张的矛盾。
6月“钱荒”、9月“钱紧”(如果央行不出手,是否会演变成“钱荒”,也很难说),都是发生在季末,这当然不是巧合。现在离9月30日月底时点只剩5天了,这5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恐怕是非常难熬的。再联想到以往经常出现的年底“钱紧”、年初“钱松”现象,不能不令人感到,银行在经营理念方面,是否存在着“懒汉”思维。亦即有钱时,就大手大脚,一副财大气粗的派头;没钱了,就缩手缩脚,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殊不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懒汉”思维,是与市场要求相悖的,是非常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虽然企业产品生产和销售也存在淡季和旺季的现象,也有资金有时需求多、有时需求少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讲,企业的淡、旺季周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是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是完全的市场行为。而从银行信贷投放的实情看,显然还未能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许多时候还是为了满足银行自身利益的需要,满足经营者的个人需要。
也正因为银行为了自身利益需要,人为地将信贷资金投放拆分成“淡季”和“旺季”,以致形成年末、季末资金紧张的矛盾,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被迫接受这样的格局,违反规律地储存原材料和产品,严重影响了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绝大多数企业其实并不存在年初、季初资金需求量大,年末、季末资金需求量少的问题。企业所以将争取资金的目标锁定在年初和季初,完全出于无奈。银行制造的这种资金紧张矛盾,又给了地下金融组织从中牟取暴利的绝佳机会。
银行的这种“懒汉”思维,毫无疑问是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危机意识缺失的表现,也是银行没有真正走市场化之路的结果,更是银行业国有占绝对控制地位的体现。假如像发达国家那样,民营银行唱主角,且以中小民营银行为主,并且彻底实行利率市场化,就不太可能出现年末、季末“钱紧”,年初、季初“钱松”的现象。所谓“钱荒”,也唯有在经济出现问题、银行出现危机时才能发生。
所以,笔者以为,要真正消除周期性的“钱荒”、“钱紧”,银行非得全力摆脱“懒汉”思维不可,让银行完全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信贷策略;同时还须加大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力度,加快民营银行的建设步伐,让民营银行这条“鲶鱼”,激活整个金融市场。
一旦这样的格局形成,央行也就不必花这么多心思和精力在微观操作上了,当可腾出大量资源来更好地研究宏观政策、把控宏观形势,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货币政策的杠杆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