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斐 ○编辑 张亦文
对我等看客,没有什么比与己无关的庙堂之争更喜闻乐见的了。故而前有《金枝欲孽》独领风骚,后有《甄嬛传》风头一时无二,所谓“与人斗其乐无穷”。斗争剧并非中国特色,美国亦有或重口味的《冰与火之歌》,或针砭时弊的《纸牌屋》。 虽斗争手法不及国内之万一,但“窝里斗”的基本需求还是体现得很好。不过,最近银幕乏力,倒是现实版的各种公司大戏着实有看头。譬如,葛文耀离开家化,宗庆后横遭暴力,以及新鲜出炉的谷歌版《权力的游戏》。
近日,前谷歌员工向《公司内幕》杂志爆料:谷歌表面宣扬极客文化,一片歌舞升平,但却充斥着权谋与情色。曾经被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鼓励的内部竞争已经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变成了了无节操内斗。由于程度进一步升级,在谷歌今年2月的会议期间,佩奇终于发声:争斗必须停止,公司对争斗将采取“零容忍”政策。
实践证明,商场如后宫,争斗才是永远的主旋律。
团队精神是21世纪各商学院们包装的最成功的神话之一。但其实什么是团队呢?说到底,不过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纵观商业史,金牌团队就是一个童话,没有不散的团队,只有不变的生意。尤其在创意主导的行业,个人力量出乎意料地大。我们听到的越来越多的是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拥有的是呼风唤雨的能力。对小米,这个人是雷军;对于百度,这个人是李彦宏;对于苹果,这个人是乔布斯;对于facebook,这个人是扎克伯格。换句话说,在后工业时代,我们对个人的崇拜常常取代了对品牌的崇拜。而这个时候,一个企业在失去了灵魂人物之后会变得如何就变成了一个大课题。
苹果至今仍处在乔布斯的阴影下,对于这个企业,乔布斯如神一样的存在既是福音又是魔咒。前有珠玉,所以消费者永远不能以一个平常心看待苹果公司的任何产品。乔布斯打造的苹果是一种消费信仰,而信仰永远关乎个人,任何一个团队都无法替代。相反,不那么文艺的比尔·盖茨则是一个专注于生产标准工业消费品的工程师。所以虽然他也是传奇,但微软没了盖茨还是微软,没了乔布斯的苹果却已非当年的苹果。21世纪的阿姆雷特将会问:“做微软,还是做苹果,这是个问题?”
对于中国企业,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是到了换届时点上的家族企业该如何面对传承的问题。
近日,《福布斯》杂志中文版发布了A股最大的100家上市家族企业榜单。 据统计,截至2013年7月31日,共有2470家A股上市公司,民营的上市家族企业共有711家,占比为49.7%。而在所有A股上市公司中,民营家族企业占比近3成,达到28.79%。显然,中国家族企业们已经进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期。不过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超越不了某一个“乔布斯”,而是中国企业固有的家长式管理传统让交接之路困难重重。
《美联储》作者威廉·葛雷德在书中写到:“美国体系依靠的是交易,而非选举。”这种独特社会体制造就了美国今天的商业文化。他们因此格外强调诚信,因无诚信便无交易。中国体系更多依靠的则是人情,不过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人情的空间已经被大大挤出,但交易的秩序尚未完全建立。一个暧昧的灰色地段就此产生,这儿既有传统的人情考虑,亦有市场经济的交易法则,不伦不类,比例常常混乱,稍拿捏不准就会一地鸡毛。对于企业的接班人来说,特别是家族企业的掌门人,最重要的不是现代管理能力而是对这个灰色尺度的掌控能力。未知其中深浅的接班人热衷于追求最大的,却不知道“最大的”很可能不是“最优的”,反倒落个尴尬。这个时候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样冠冕堂皇的理论似乎很靠谱但并无大用,因为有些路必然没有捷径。
争斗说得漂亮是竞争,做得聪明亦能衍生出产业。国人一向因为“窝里斗”饱受诟病,被不幸贴上“没有团队精神”的标签,但事实上此乃人类基本需求。譬如英美,有那么一些职业向来以争斗制衡为己任:专业政客专攻民主;专业公关专攻关系;专业谈判专家专攻筹码。不过这些职业在国内生根发芽一向困难,盖因大家都比较全能,喜欢自己上阵。其实大可不用如此,发展一个专业争斗产业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