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互动
  • 7:研究·宏观
  • 8:艺术资产
  • 9:艺术资产
  • 10:股市行情
  • 11:市场数据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制度创新频现大手笔
    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亮点纷呈
  • 制度突破
    将提升上海航运中心国际地位
  • 金融自由化先行先试
    政策亟需配套防资本套利
  • 税收优惠
    围绕促进投资与贸易展开
  •  
    2013年9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焦点
    制度创新频现大手笔
    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亮点纷呈
    制度突破
    将提升上海航运中心国际地位
    金融自由化先行先试
    政策亟需配套防资本套利
    税收优惠
    围绕促进投资与贸易展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金融自由化先行先试
    政策亟需配套防资本套利
    2013-09-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如何在开放创新和风险管理之间取得一个平衡,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也需要建立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

      ⊙记者 李丹丹 颜剑 ○编辑 枫林

      

      国务院昨天公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万众瞩目的金融领域制度创新与市场此前预料的并无大出入——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自贸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

      业内认为,方案中的亮点之一在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这有助于推进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开放。

      而由于难以为隐性的资金建立“藩篱”,在自贸区内先行先试利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可兑换,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以及现行金融体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处理不好,园区内外的“双轨制”导致的套利活动可能对我国整体金融系统的稳定产生威胁。

      因此,自贸区如何在开放创新和风险管理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在区内和区外政策之间寻找协调配套,这需要执政者一定的智慧,也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此次方案也提醒,要建立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

      

      外汇管理体制放松是亮点

      助推资本项目可兑换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志强认为,从金融开放的角度看,外汇体制管理放松是最大亮点,这有助于推动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外汇体制的改革不仅能够促进贸易投资的便利化,而且融资的自由化程度大幅提升。同时,深化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以及设立区域或者全球的资金管理中心,对上海真正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积极的作用。

      除放松外汇管理体制外,方案还允许金融市场在自贸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而这无疑将利于资本项下的逐步开放。

      黄志强预计,自贸区金融市场建设前景广阔。自贸区将成为人民币的离岸市场,与之相配套的人民币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交易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都会有全面的发展,也将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深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行公司金融总部总经理程军表示,上海自贸区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原则下,通过银行分账经营、独立核算,服务对象涵盖区内居民和境外非居民,实质上在区内构建了一个涵盖离岸和在岸业务、本外币一体化、与国际金融市场高度接轨的金融环境。

      申万董事长李剑阁27日亦表示,可以预期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离岸业务、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内资外投、外资内投在自贸区先行试点。目前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我国的经济地位并不相适应,“相信自贸区会成为开放的桥头堡,成为人民币可兑换的一个引擎或者是平台。”

      

      在自贸区内

      利率市场化可先行先试

      方案指出,可在自贸区内对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实则,对于是否在自贸区内实施完全的利率市场化,业内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27日明确表示,不太同意在自贸区里面把利率完全放开。因为在设定的自贸区范围里,想构筑资金的藩篱是不可能的,除非割断区内与上海市所有资金往来,才能防止政策洼地效应。

      而这次方案中明确提出,在自贸区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

      市场此前有一些人士建议,可以在自贸区内放开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就建议,允许自贸区内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但是一定要建立好资金的“防火墙”,例如对于区内银行的人民币存款不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同时,央行也不对区内银行提供人民币流动性。人民币存款资金限定为区内企业和个人存款以及境外机构和个人的人民币存款,贷款对象也限制为区内企业和个人以及境外企业和个人。

      

      园区内外政策需联动

      平衡开放与风险

      方案提出,建立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斌指出,自贸区改革涉及利率市场化、离岸金融、人民币自由可兑换,这些改革全部是在国家层面。但是一个国家很难做到一块地方的金融是完全市场化的,而其他地方的金融是严格管制的,因为针对货物贸易可以“拦篱笆”,但是金融流是隐性的,虽然有迹可循,但是比货物贸易监管的难度要高得多。

      正因为金融这块区内区外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许斌建议,自贸区内的方案一定要跟区外的方案相配套。上海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国际资本进入上海自贸区后,我国应该建立合法渠道,使其能够在受监管的前提下合法地进入上海的这些市场。比如开几条“绿色通道”,设定固定额度让其进入A股、期货市场的某些产品,“如果不进行区内区外协同的设计,我觉得会有很大的风险。”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也认为,目前来看,自贸区内将实现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的自由化,这些举措一旦真正落地,这将挑战中国目前整体的资本账户管制举措、汇率政策以及利率管制。与此同时,对银行业的监管举措也将随之改变,这也需要在自贸区内实施一套新的金融监管模式。

      在刘利刚看来,对于上海自贸区来说,最大的挑战仍然来自于对资本的管控,如何在开放和风险管理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仍然是上海自贸区未来面临的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