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信息披露
  • B2:专版
  • B3:股市行情
  • B4:市场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国债预发行拓展国债期货套利空间
  • 平安健康险困局中谋突围
  • 权益类产品业绩大比拼 前三季度公募基金取胜
  • 私募加入佣金战
    突破万三“底线”
  • 期货公司进驻自贸区求突破
  •  
    2013年10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5版:新闻·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新闻·财富管理
    国债预发行拓展国债期货套利空间
    平安健康险困局中谋突围
    权益类产品业绩大比拼 前三季度公募基金取胜
    私募加入佣金战
    突破万三“底线”
    期货公司进驻自贸区求突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期货公司进驻自贸区求突破
    2013-10-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董铮铮 ○编辑 梁伟

      ⊙记者 董铮铮 ○编辑 梁伟

      

      上海自贸区已正式起航,证监会明确表态同意引入境外投资者参与期货交易并支持自贸区内的衍生品境外交易。据悉,在等待政策细则出台并落实前,一些注册在自贸区内的期货公司积极调整战略布局,寻求开拓创新业务的突破口。

      9月29日,申银万国期货的全资子公司“申银万国智富投资有限公司”出现在首批入驻自贸区的25家企业名单之中。据了解,申银万国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经营范围主要包括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基差交易等许可经营项目,以及资产管理、投资管理、投资咨询、实业投资、国际贸易、转口贸易、保税区内企业间的贸易及贸易代理、保税区内商业性简单加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一般经营项目。

      “从4月份获得备案试点的牌照后,公司开始着手筹备,初期考虑了上海保税区、深圳前海等地,得知自贸区政策后选择注册在这里。主要是考虑到政策方面的优势,包括资本项目、汇率、利率等。此外,未来的监管政策也一个重要的考虑方面。”申万期货风险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上证报记者,自贸区的注册环境有利于期货公司在现货子公司业务上开展金融创新,通过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定价服务和基差交易等业务服务实体经济,未来开拓场外市场业务,有利于内外盘资源对接。同时依托现货贸易,实现金融创新的功能定位。

      据了解,目前有宏源期货、广发期货和海通期货等公司落户自贸区,最初选择注册地主要是看重便利的交通和相对自由的市场。

      “子公司最初以仓单业务注册开设的,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是目前还未有实质性收益。”北京地区某期货公司现货子公司总经理称,后市能够吸引更多期货机构入住自贸区,还需政策面进一步明朗才能确定。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模式还不清晰,监管环境偏紧,相关配套制度欠缺,行业发展还存在些许困难。一些具有传统现货背景的子公司此前有业务储备,多数也以传统期现业务为主,后期的业务发展可能会在传统制度上有所突破。

      “现货子公司业务可以寄希望的地方在于以后场外业务的开拓和发展,为贸易企业、实体经济客户开发量身订制的风险管理方案,利用场外衍生产品帮助其转移具体风险点”,沪上一家正在筹备子公司业务的负责人称,“自贸区当然是最理想的试验田”。

      “场外金融衍生品缺乏对冲工具,子公司业务的盈利模式仍在探索过程中,有个时间过程”,申银万国期货子公司业务负责人表示,公司注册完成后,下一步将依流程进行报备、制度运营,并把与探索模式对应的人才队伍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