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信托总裁林静:“制度红利”非信托业独享
⊙本报记者 陈俊岭
新一轮资产规模狂飙突进后,信托公司如何审视未来的机遇与挑战?身处中国经济变革期,信托公司又当如何适应转型趋势?在日前的2013年信托业高峰论坛期间,兴业国际信托总裁林静就上述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上海证券报》:在过去几年中,信托资产规模狂飙突进有目共睹,但不容忽视的是,信托公司尤其是银行系信托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通道的制度红利,在您看来,目前这一传统优势空间几何?
林静:严格来说,信托借银行通道或者说信托给银行当通道,本身并不是制度红利,而是“分业体制下逐步利率市场化”红利的一个表现。红利的受益者也不仅仅是信托公司,而主要是银行、企业和银行理财的客户。同时,银信合作对近几年信托规模的不断攀升起到了支撑作用,这是银行本身的货币金融只能所决定的,其他金融子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与银行合作。
《上海证券报》:现在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信托业虽然资产规模在膨胀,但环比增速已经放缓。请问,兴业信托在创新发展上有何具体计划?
林静:兴业信托的目标是以金融市场服务商为基础、建设有特色的综合化信托机构,这决定了我们创新体系在产品线条上是以金融同业为特色的。我们制定了比较系统的与银行、券商、基金、保险和优秀私募机构合作的方案,通过紧密合作来促进挖掘创新的需求,调整创新的方向。
《上海证券报》:众所周知,信托转型是当下信托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问题是如何转型,向哪些方面转型?
林静:过去信托公司的基本商业模式是以信托原理为制度基础,以受托责任为约束机制,以金融牌照为进入门槛,以及由这三个点为支撑的信托计划为盈利工具。泛资管、泛信托、放松管制等背景下,信托公司很难独享这个商业模式,特别是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他们在不少业务上甚至比信托公司更像信托公司。
在这方面,兴业信托的战略目标是建设综合性的信托机构,路径可能和理论上的资管机构或财富管理就有所不同,而是以打造金融市场服务能力为基础,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企业客户和私人客户群体。
《上海证券报》:自去年以来,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呈现一派诸侯并起的乱战格局,作为被围攻的一方,信托业如何应对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挑战?
林静: 从金融脱媒的角度看,信托公司的监管制度保护门槛必然完全消失。信托公司必须提升金融市场和产业市场的投资管理能力,提高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另外,信托公司还应当大力拓展土地流转、公益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扩大信托机制的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