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静观物价变化
现阶段物价涨幅并未超出“上限”,经济增长亦在“下限”之上,经济总体处于合理区间。货币政策需要做的仍是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平衡点,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货币条件
⊙记者 李丹丹 梁敏 王文嫣 ○编辑 孙忠 秦风
近期来自多方面的声音指出中国经济回暖趋势明显,14日公布的两个重要宏观数据——PPI、信贷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
但是在经济回暖之余,问题也逐渐浮现——9月CPI创下7个月新高,通胀略有“抬头”之势,货币政策应如何考量?
分析数据可以发现,现阶段物价涨幅并未超出“上限”,经济增长亦在“下限”之上,经济总体处于合理区间。货币政策需要做的仍是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平衡点,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货币条件。
多位业内人士预测,年内货币政策仍会保持稳健中性,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很小,公开市场操作仍将是引导市场利率平稳适度的主要工具。
信贷超预期确立经济企稳态势
央行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870亿元,同比多增1644亿元。上证报记者翻阅过去十年的同期数据发现,7870亿元已然处于峰值,且超出市场预期。
交行金研中心指出,形成9月份贷款多增明显的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存款状况明显好转,银行存贷压力有所缓解;二是经济企稳较为明确,补库存和新增投资需求上升;三是银行出于锁定年度业绩的考虑加快了投放节奏。
而从贷款结构来看,对公中长期贷款持续高位。 9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接近2500亿元,占全部贷款30%的比重,对公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9.02%,较上月提高0.42个百分点,显示实际有效的信贷需求上升,固定资产投资较大规模展开,宏观经济企稳。
当日公布的PPI数据也印证了企稳态势。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PPI环比上涨0.2%,这是该数据连续两个月正增长。与此同时,同比跌幅也进一步收窄至-1.3%。
“这显示市场需求趋于活跃,进一步印证了宏观经济继续稳中有升。”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说。
通胀“抬头”带来货币政策新思考
伴随之经济企稳,通胀压力也再度轻微“抬头”。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CPI同比上涨3.1%,创下了7个月的新高。过去的两个月,CPI环比分别上升0.8%和0.5%,这明显高于今年1-7月大约0.1%的平均水平。
这一水平明显高于市场的预期。在这一情况下,久未大动的货币政策该如何考量?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9月CPI虽高于预期,但仍低于政府3.5%的调控目标,这不会对货币政策构成大的影响。
央行曾总结,当前物价运行呈现出一定的结构性特征,一方面,与前些年高增长相匹配的既有工业产能相对过剩,产能利用率较低,PPI 持续处在负值区间。另一方面,受劳动力、服务、租金价格存在上行压力等影响,消费物价平稳运行的基础还不很稳固,CPI对总需求变化比较敏感,通胀预期比较容易被激发。
“物价出现的结构性变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经济结构上的问题。”央行判断。
而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指出,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在这样一个合理区间内,要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从这个角度看,现阶段物价涨幅并未超出“上限”,经济增长亦在“下限”之上。货币政策需要做的仍是维持稳健,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平衡点,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货币条件,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在这样的大经济背景下,多数的分析机构预测,货币政策仍将维持稳健、中性,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不大。
交行金研中心预计,加之出于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的考虑,预计年内货币政策仍保持稳健中性,利率和准备金率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在外汇占款总体低迷的情况下,逆回购仍会频繁使用,作为基础货币投放、引导市场利率平稳适度的主要工具。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指出,由于通胀压力开始上升,央行在短期内也不会改变目前的货币政策,“李克强总理也在多个场合表示,中国既不会放松银根,也不会收紧银根,同时对完成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保持信心。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认为中国央行在年内也不会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