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财富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上海自贸区的五个“不”
  • 自贸区金改绝非无边界自由化
  •  
    2013年10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上证观察家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上证观察家
    上海自贸区的五个“不”
    自贸区金改绝非无边界自由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海自贸区的五个“不”
    2013-10-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整个贸易便利化和国际规则的衔接上,上海自贸区要努力培育一种真正做到一线放开、二线管好的区内自由的“U”字型监管模式

      □ 简大年

      

      不限于以往的一般做法

      1990年以来,外高桥保税区20年实践的主要特点是政策突破,这体现在市场准入政策、税收政策和监管政策方面。比如,依托于当初独有的外资准入政策,在外高桥保税区内诞生了我国第一家外商独资的贸易企业,诞生了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物流企业,在全国保税区诞生了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出口加工企业。

      而2009年以来,上海综合保税区建立,其主要特点是以功能拓展为重点,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着力推进经济功能和商业模式创新。满足跨国公司国际化运作的需求,3年多来综合保税区在培育总部经济、探索国际贸易结算、期货保税交割,企业退税、国际船舶登记、融资租赁、全球维修检测的功能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从外高桥保税区,到上海综合保税区,再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从以政策突破为重点,到功能拓展为重点,再到现在的制度创新为重点。上海自贸试验区早已超越了保税区和综保区的功能定位,更加突出为国家的开放进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难点领域承担先行先试的使命。

      

      不囿于传统的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园区是全球贸易的重要载体,目前已经发展到1000多个,并保持着数量的增加,功能也在不断创新,影响逐渐扩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提升对外贸易、航运服务、便利化环境等传统自由贸易园区的功能基础上,着重在现代服务业上扩大开放,在金融领域中扩大它的服务范围和制度创新,这是超越我们传统的自由贸易园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

      我们现在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开放的政策措施,将推动自贸试验区加快从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转变,甚至更加重视和发展我们的服务贸易,更加加快从在岸业务为主向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并重转变,更加注重离岸功能的拓展。

      

      不同于新加坡等自由港模式

      开放性是成为自由港的基本条件,新加坡等国家具有处于世界主航道的地理位置和狭小的经济腹地的市场容量的历史,因此他们选择了自由港作为目标模式,通过开放来集聚全球的贸易、资金、人才、信息流量,自由港的政策和制度主要包括贸易自由,如对进出口贸易不设置管制,不设置贸易壁垒,以及相关的居民待遇制度和低企业所得税制度,融资汇率自由,如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货币自由兑换,资金自由进出。当然还包括人员自由进出等相关政策。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借鉴了国际的通行做法,但核心任务不是政策优惠,也不是简单的贸易便利化,是制度创新,着重突出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和综合监管四个方面的制度创新。自贸区将充分借鉴新加坡在电子政务、诚信管理、总部培育、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同时通过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概括地讲,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它的根本任务是制度创新,是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不拘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框架

      海关特殊监管区是由海关为主实施封闭监管的经济区域,现有六种模式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上海自贸试验区虽然不同于这四种类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但它绝不拘于这些区域的发展模式。

      价值取向上,自贸区不再侧重于一般的货物贸易,也不是一般的加工贸易的培育。它所推进的项目建设远远超出了原来特殊监管区域的范围,由追求传统的简单经济发展指标,转向更加注重金融领域、服务贸易领域、航运领域的功能拓展。特别是在制度创新的前提下,推进新型贸易业态的转变。

      在监管模式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具有一线和二线的通关特征,总的来说是一种“O”字型的监管方式,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整个贸易便利化和国际规则的衔接上要努力培育一种真正做到一线放开、二线管好的区内自由的“U”字型的监管模式。

      

      不止于自身的建设发展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结合浦东的综合配套改革,在浦东的开发开放中赋予新的内涵。自由贸易试验区将直接对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注入新的动力,特别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将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探索新的路径。

      (作者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本文根据作者10月13日在“中国金融·复旦之声”复旦大学自贸论坛上演讲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