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连奎
现在流行的心灵鸡汤,有种否认幸福与收入有关,而将其视为纯心理因素的观念。这是非常错误的,无论出发点如何,结果会误导决策者。
你幸福吗?
自央视以这个主题在街头展开系列采访以来,谈论幸福成了很热的经济话题,但经济话题与经济课题是两码事。客观地说,在经济界研究幸福的学者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现在笔者先公布自己研究出的幸福方程式,然后再来解释和比较:
幸福指数 = (个人收入/周围人平均收入)*(未来收入预期/现在收入)* (个人收入/生存成本)*个体差异
幸福主要与收入相关,但这种相关主要是比较性,而比较又来自两个方面:先是个人收入与生存成本的比较,生存成本越高,幸福感越差,生存成本越低,幸福感越强。国人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幸福感是最强的,因为当时收入在不断增长,生存成本却变化不大。而到了21世纪,随着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改革的渐次展开,国人生存成本骤然升高,幸福感也就越来越低。接着是来自周围人的比较,个人收入高于周围人时,幸福感更强,收入不及周围人幸福感就差。这种周围人可以是亲戚朋友,也可以是街坊,单位同事或是所在城市居民,主要是自己见闻所能及,且比较关注的范围。
幸福感还与未来预期有关,如果现在收入很高,而对未来预期收入不稳定,那幸福感就会很差,如果未来有稳定的预期,那幸福感也会很强。这可以从古代的养儿防老和现代的社会保障来证明。在古代,养儿防老其实也是一种收入预期。
最后,幸福还与个体素质有关,这主要是指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而非欲望。
现在流行的心灵鸡汤,有种否认幸福与收入有关,而将其视为纯心理因素的观念。这是非常错误的,无论出发点如何,结果会误导决策者。
另外,幸福与过去的收入没有关系,因为过去的收入对应过去的生存成本,现在的收入对应现在的生存成本,如果收入升得很快,而生存成本增加得更快,那幸福感照样不会增强,反而会降低。所以,那些以收入增高来批判民众的说法也站不住脚。
根据笔者上面的公式,要提高民众的幸福感,可以从降低民众的生存成本入手,生存成本低了,幸福感也就自然增强了,也可以从建立社会风险的防范机制入手,社会风险越低,民众的幸福感越强。
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前人留下了很多研究成果,这里笔者试着作些比较。
当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把幸福作为经济问题来研究时,他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依据这个公式,幸福取决于两个因素:效用与欲望。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幸福,我们假定欲望是既定的,即在某一阶段内欲望可以看成是既定的,在此条件下,人的幸福就取决于效用。而效用则指的是人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动)中得到的满足程度。一般情况下,消费的各种物品越多,所得到的效用也越大。因此,在某一阶段内,幸福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收入最大化。
不过,人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从某种角度上看,无论效用有多大,与无限的欲望相比,幸福都等于零。
萨缪尔森方程式的缺点在于太简单,太理论化,没有与一些具体项目挂钩,而与欲望挂钩,更给了一些人推脱的借口。比如一说不幸福,有些人就马上拿起伦理的大棒批判:你的欲望太高了!这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起到了更坏的效果。
英国广播公司(BBC)不久前报道说,经过1000多人的测试,英国科学家们成功破解了人类最大的一个疑团———“幸福的秘密”。他们认为,真正的幸福有个方程式:幸福=P+(5×E)+(3×H)。“P”代表个性,包括人的世界观、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E”代表生存状况,包括健康状况,财务状况和交友状况。“H”则代表人类更高一层的需要,包括雄心、自尊心、期望值、幽默感。
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们说,他们发现同一因素的重要性因性别而有差异。接受调查的男性中,每10人中有4人说,做爱让他们感到幸福;每10人中有3人说,自己喜欢的球队赢球让他们感到幸福。女性中,每10人中有7人说,和睦、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让她们感到幸福;每4人中有1人说,成功减肥会让她们幸福。此外,调查还发现,“浪漫”、“加薪”和“个人爱好”等对男性比对女性更重要,而女性则更注重阳光灿烂的天气。
英国去年曾有一项调查显示,65%的英国妇女在月经停止而进入更年期后才感到生活更幸福。有93%的人认为,更年期后,她们有了更大的独立性,生活和工作都有了更多选择。
早在3年前,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曾报道说,英国有两位数学家调查发现,“俊男美女”会毁掉他人的幸福。许多人在找对象时,往往想找电影明星那样的美丽、英俊的性伴侣,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了他们的失望和遗憾。
这类调查,更像是新闻媒体追逐社会热点的做法,并非科学的研究规范,当然结果仍有参考价值。
(作者系中国睿库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