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那些隐藏在幸福方程式中的密码
  • 让经济学
    回归“人”的本质
  • 未来还有多少国人能尽孝——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四十六
  • 文化内核决定行为方式—— 国学与现代资本市场漫谈之四十四
  •  
    2013年10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专栏
    那些隐藏在幸福方程式中的密码
    让经济学
    回归“人”的本质
    未来还有多少国人能尽孝——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四十六
    文化内核决定行为方式—— 国学与现代资本市场漫谈之四十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那些隐藏在幸福方程式中的密码
    2013-10-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高连奎

      □高连奎

      现在流行的心灵鸡汤,有种否认幸福与收入有关,而将其视为纯心理因素的观念。这是非常错误的,无论出发点如何,结果会误导决策者。

      你幸福吗?

      自央视以这个主题在街头展开系列采访以来,谈论幸福成了很热的经济话题,但经济话题与经济课题是两码事。客观地说,在经济界研究幸福的学者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现在笔者先公布自己研究出的幸福方程式,然后再来解释和比较:

      幸福指数 = (个人收入/周围人平均收入)*(未来收入预期/现在收入)* (个人收入/生存成本)*个体差异

      幸福主要与收入相关,但这种相关主要是比较性,而比较又来自两个方面:先是个人收入与生存成本的比较,生存成本越高,幸福感越差,生存成本越低,幸福感越强。国人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幸福感是最强的,因为当时收入在不断增长,生存成本却变化不大。而到了21世纪,随着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改革的渐次展开,国人生存成本骤然升高,幸福感也就越来越低。接着是来自周围人的比较,个人收入高于周围人时,幸福感更强,收入不及周围人幸福感就差。这种周围人可以是亲戚朋友,也可以是街坊,单位同事或是所在城市居民,主要是自己见闻所能及,且比较关注的范围。

      幸福感还与未来预期有关,如果现在收入很高,而对未来预期收入不稳定,那幸福感就会很差,如果未来有稳定的预期,那幸福感也会很强。这可以从古代的养儿防老和现代的社会保障来证明。在古代,养儿防老其实也是一种收入预期。

      最后,幸福还与个体素质有关,这主要是指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而非欲望。

      现在流行的心灵鸡汤,有种否认幸福与收入有关,而将其视为纯心理因素的观念。这是非常错误的,无论出发点如何,结果会误导决策者。

      另外,幸福与过去的收入没有关系,因为过去的收入对应过去的生存成本,现在的收入对应现在的生存成本,如果收入升得很快,而生存成本增加得更快,那幸福感照样不会增强,反而会降低。所以,那些以收入增高来批判民众的说法也站不住脚。

      根据笔者上面的公式,要提高民众的幸福感,可以从降低民众的生存成本入手,生存成本低了,幸福感也就自然增强了,也可以从建立社会风险的防范机制入手,社会风险越低,民众的幸福感越强。

      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前人留下了很多研究成果,这里笔者试着作些比较。

      当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把幸福作为经济问题来研究时,他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依据这个公式,幸福取决于两个因素:效用与欲望。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幸福,我们假定欲望是既定的,即在某一阶段内欲望可以看成是既定的,在此条件下,人的幸福就取决于效用。而效用则指的是人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动)中得到的满足程度。一般情况下,消费的各种物品越多,所得到的效用也越大。因此,在某一阶段内,幸福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收入最大化。

      不过,人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从某种角度上看,无论效用有多大,与无限的欲望相比,幸福都等于零。

      萨缪尔森方程式的缺点在于太简单,太理论化,没有与一些具体项目挂钩,而与欲望挂钩,更给了一些人推脱的借口。比如一说不幸福,有些人就马上拿起伦理的大棒批判:你的欲望太高了!这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起到了更坏的效果。

      英国广播公司(BBC)不久前报道说,经过1000多人的测试,英国科学家们成功破解了人类最大的一个疑团———“幸福的秘密”。他们认为,真正的幸福有个方程式:幸福=P+(5×E)+(3×H)。“P”代表个性,包括人的世界观、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E”代表生存状况,包括健康状况,财务状况和交友状况。“H”则代表人类更高一层的需要,包括雄心、自尊心、期望值、幽默感。

      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们说,他们发现同一因素的重要性因性别而有差异。接受调查的男性中,每10人中有4人说,做爱让他们感到幸福;每10人中有3人说,自己喜欢的球队赢球让他们感到幸福。女性中,每10人中有7人说,和睦、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让她们感到幸福;每4人中有1人说,成功减肥会让她们幸福。此外,调查还发现,“浪漫”、“加薪”和“个人爱好”等对男性比对女性更重要,而女性则更注重阳光灿烂的天气。

      英国去年曾有一项调查显示,65%的英国妇女在月经停止而进入更年期后才感到生活更幸福。有93%的人认为,更年期后,她们有了更大的独立性,生活和工作都有了更多选择。

      早在3年前,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曾报道说,英国有两位数学家调查发现,“俊男美女”会毁掉他人的幸福。许多人在找对象时,往往想找电影明星那样的美丽、英俊的性伴侣,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了他们的失望和遗憾。

      这类调查,更像是新闻媒体追逐社会热点的做法,并非科学的研究规范,当然结果仍有参考价值。

      (作者系中国睿库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