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调查
  • 4:要闻
  • 5:广告
  • 6:新闻·金融
  • 7:新闻·市场
  • 8:新闻·公司
  • 9:新闻·公司
  • 10:新闻·公司
  • 11:新闻·融资
  • 12:新闻·财富管理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披沙录
  • 中国城市化:
    权利权力都需正常逻辑的校准—— 读周其仁《城乡中国(上)》
  • 当金融业去诚信化之后—— 评 《监守自盗》
  •  
    2013年10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披沙录
    中国城市化:
    权利权力都需正常逻辑的校准—— 读周其仁《城乡中国(上)》
    当金融业去诚信化之后—— 评 《监守自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当金融业去诚信化之后—— 评 《监守自盗》
    2013-10-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胡艳丽
      《监守自盗》
      (美)查尔斯·H·弗格森 著
      纪晓峰 张 颖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年9月出版

      当金融业去诚信化之后

      —— 评 《监守自盗》

      ⊙胡艳丽

      

      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风暴震惊了全世界,处于漩涡中心的美国被卸下了金钱永不眠的神话伪装,曾经迷惑全世界的“美国梦”,在一个个金融大鳄相继灰飞烟灭后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而这场金融海啸至今仍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阵阵余波。

      每一场危机,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在酝酿期内本有各种方法和途径可以将之消解,但遗憾的是美国当权者对这一场可能危及国家及全球经济安全的大事件,采取了闭目塞听、一意孤行的处理方式。时至今日,藏在危机背后的各种原因、真相,以及巨大隐情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渐浮出水面,在美国却不见有人因此而受到惩处,全球民众则在为源自美国的疯狂埋单。

      2011年,以揭露这场金融海啸为题材的纪录片《监守自盗》,因“披露了金融大鳄的崛起之路,公开了业内、学界贪污腐败与政府政策背后的惊人真相”而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而该片导演查尔斯·H·弗格森似乎仍意犹未尽,遂再次踏上了搜集证据之路,以求站在更高的层面,从政治、金融、地产、学术、教育、公共政策、军事政策等多角度、全方位深入剖析了已在金钱欲望的迷醉中病入膏肓的美国寡头体制,又推出了与纪录片同名的这本著述。

      在这本书中,弗格森从20世纪80年代起笔,解析美国经济在表征良好的情况下,暗涌的各种危机。仅占美国1%的精英阶层,日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政治、话语资源,经济收买政治,政治向经济倒戈,这一场权钱交易一旦拉开序幕,等于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华尔街作为美国经济的梦工场,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创富神话,不停地“变腐朽为神奇”,挥动金融杠杆,在金钱的欲望之海中呼风唤雨。90年代的美国政府继承了80年代的去监管化进程,一个不受约束的行业进入了疯狂的整合敛财阶段。各种垃圾债券成功被包装上市,成为企业圈钱并购的法宝,行业信誉被人们踩在脚下肆意践踏,而各种金融衍生品粉墨登场,漏洞百出。另一方面,各种无担保贷款,在美国大行其道,“玩转”金融产品的理财达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各项贷款,支持毫无现实收入支撑的高端消费,消费大跃进成为美国梦想狂人眼前的喜剧、未来的悲剧。

      在聚集了全世界精英的美国,并不是无人识得破美国经济的病态逻辑,但各种质疑的声音总被泯灭于经济、政治以及学术的边缘。是什么让美国当政者盲听盲视盲从?这是比金融危机本身更重大的问题,不厘清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不清算金融巨头们的过失,就难以保证在未来若干年内,美国不会引起全球更大的危机。

      之前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过访问学者的弗格森,在本书中毫不留情地抨击美国当权者与经济既得利益群体的勾结,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深层的利益互动联盟,在利益驱动下,美国政界、学界开始大面积倒戈。政府大面积减税,一方面压缩国内公共产品投资,一方面扩大军事支出,原本可惠及民众的社会福利政策被一减再减,高端教育成了仅供美国上层社会消费的专利,曾以公正、自由著称的美国社会日渐板结了底层民众向上层社会流动的通道。既得利益群体因此更加嚣张,他们玩弄政治、司法、学术与股掌之间,国家机器成了向经济献媚,欺骗天下苍生,巩固既得利益群体利益最大化的有利武器。政治的腐败伴随着学术的沦陷,各种主流媒体、学术期刊为变形的“美国梦”摇旗呐喊。弗格森指出,在美国“出于左右政府政策、法庭和舆论目的而出卖学术‘专长’,现在已形成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一些咨询公司、演讲公司、游说团体他们专门雇用了很多学术界的人士,以便于在政策和监管辩论中,可以为某行业的利益摇旗呐咕”,学术从此成了一道为政治而生的证明题。

      当行业垄断、经济垄断发酵到一定程度,可以左右政治、司法、学术、教育之时,一个国家便失去了纠偏的机会,而最终被市场重拳无情击倒的却并不是罪恶的始作俑者。犯下重罪的人在危机潜伏阶段便着手准备乘着金色降落伞在全世界逍遥,他们已囤积了足够的资产,失去一个可以让其空手套白狼的企业外壳,于他们早已无关紧要。这些企业高管充满了为自身谋利的智慧,在公司大厦行将崩塌之前,他们一边动用公司大量资金回购公司股票,推高股价,一面趁势出售自己手中的公司股票,在公司的各项欺诈谎言被揭穿前,已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而后,他们摇身一变,又成为其他公司的特聘专家、专业顾问,甚至董事会成员,而这仅是他们流质善变的一个方面。

      弗格森据此理出了一条清晰的脉络:美国的金融行业的去监管化,养成了变形的金融行业高管激励机制,金融逐渐背离诚信的行业底线,成了寄生在实体经济之上的毒瘤,吞噬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血脉。一个去实体化、去技术化、去人才化、去诚信化的造梦工厂,面临着经济失血的巨大危机。而当政者正被金融业喂食,他们一边助长寡头垄断的嚣张,一边为罪恶发放护身符,甚至动用国民资产为金融大鳄惹下的祸端埋单。资源的过度集中,养成了一个同气相连的既得利益群体,他们互相为彼此担保,同退共进,而此中被牺牲掉的便是占美国民众90%的平民阶层。社会的两极分化愈演愈烈,“贵族”开始世袭化,平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受至于经济能力,被无形中剥夺,进而导致美国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全世界排名中日趋下降,就业能力逐波走低,美国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在全球范围内的外包,核心研发技术的外移,正在令美国失去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

      不容否认,今天美国仍是全世界经济的楷模,我们要汲取的是美国经济的优点,美国很多优秀实体企业的发展模式,仍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借鉴,需要尽力避免的,是重蹈美国泡沫经济的覆辙。而在国家层面,应深入分析国家各项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产业导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兼顾公平及民生正义,遏制各项资源向少数人手中倾斜的趋势,分清行业监管与行业自律的区别,在管则死与不管则乱之间拿捏好法律、制度、规则、道德、市场之间的尺度界限。

      就目前而言,为政府权力套上缰绳,建立有效政府监督、民众监督、市场监督的渠道,为法律规则树立尊严,仍是我国的当务之急,市场经济需在法律保障与有效监管间建立起有效的自运行、自清理机制。而就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国金融行业而言,遏制国家垄断、行业垄断,严管各项金融衍生品,防止行业性欺诈,维护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的合法权益,提高全民风险意识,建立行业诚信,相比在懵懂中一路狂奔更为重要。中国的金融行业更需要的是稳健经营,万万玩不起用谎言赌明天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