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贤佳 ○编辑 陈其珏
“以形成成品油定价新机制、放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准入为突破口,推进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改革。”赫然出现在国研中心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中。A股市场,一时间掀起一股“383”改革路线图炒作,相关板块也得到资金追捧。
事实上,上证报记者采访的涉及改革多层次的利益方,对“油改”更趋谨慎,他们切实看到了改革的难点。地炼厂商表示“民营企业消化能力有限,合适进口油品的装置少之又少”,能源专家指出“结构性产能过剩会被进口放开进一步推高”,三桶油反问“竞争局面是不是意味着可以推掉一些所谓的社会责任”。
“改革不是面子工程,各方在摆脱更多套路与繁文缛节之后,都希望得到利益最大化。”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本报记者表示。
新增配额或仅占比一成
发改委、能源局近期动作频频,令外界联想到“油改”方案一触即发。
据记者了解的名单,中化工下属的昌邑石化、华星石化、正和石化,中化国际下属的弘润石化,中海油下属的海化集团将得到明年的进口原油配额。而据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内部人士透露,“新增配额可能也就在2200万吨/年。”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原油2.1亿吨,新增配额还不到全年的十分之一。
“尽管出现了一些新面孔,但仔细看看,新面孔占比是很小的。打破垄断靠占比不到十分之一的新进力量,几乎不可能。这种有限的竞争格局实在是太有限。”业内人士指出。
在政策形成过程中,发改委更多扮演了分析的角色,约请有关部门和单位,专题研究成品油市场化改革,研究进口权开放问题;而能源局则扮演了调查的角色,下发特急文件,对于申请使用新增进口原油的炼油企业设定资质条件。
然而,“所谓有资质的企业并不是山东地炼,或中小型民企,更多的是三桶油炼厂,或是一些大型国企旗下炼厂,因小型地炼长期没有高品质原油进口权,以加工燃料油为主,因此,它们的装置对进口原油的承接能力很有限。”中宇资讯油品分析师张永浩对本报记者透露。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震对本报记者表示,总体来说,进一步放开原油和成品油进出口资质,有利于炼油企业的良性发展。“原油进口贸易主体的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我国原油现货及期货市场的发展,不利于我国争取国际原油价格的定价权。更多元化的上游主体,对于推进中的原油期货,意义重大。”
两桶油谋划出口
“欢迎更多企业参与竞争、支持油改政策。”这是中石油高层对本报记者的表态。这种欢迎与支持背后,也暗藏着中石油对企业布局的“心机”。该人士指出,“长期以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被更多地赋予稳定能源供应的‘社会责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政治责任’,一些运作并不符合企业运作规律。如将来能打破垄断,形成一个20几家供应商共同负担的市场,大企业的油气资源,可以更多考虑出口。”
在国内需求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中石油、中石化这“两桶油”今年上半年一直在积极申请增加成品油出口的配额。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使用效率提高影响,中国油品需求预期增速逐渐放缓;而供应面,中国炼厂产能仍预期维持较快增长。这种结构性过剩情况是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