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调查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广告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保荐人,没有IPO的这一年
  • 改革新出发
  •  
    2013年11月5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封面 下一版
     
     
     
       | 1版:封面
    保荐人,没有IPO的这一年
    改革新出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保荐人,没有IPO的这一年
    2013-11-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郭成林 ○编辑 吴正懿

      

      谁能想到,浙江世宝登陆中小板在新股发行市场画了一个长长的休止符。到今年11月2日,IPO停摆整整一年。

      没有IPO撑腰的日子里,券商业绩依旧靓丽:今年前三季度,19家上市券商净利润同比增长约36%。但细查业务结构,要归功于异军突起的券商创新业务。

      相关统计显示,2012年,共有154只新股首发上市,券商揽获保荐承销费用合计5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32.3亿元规模回落近6成。今年以来,券商IPO业务更是零收入。

      与此同时,监管层空前严厉的财务核查,致使约280家IPO企业知难而退,个别企业的造假行径被曝光,公司及中介方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个别券商的IPO项目被暂缓受理。

      没有IPO的日子里,曾经被券商高度倚重的核心团队——投行部的保荐人群体,不得不面对降薪的现实,开始体味从未有过的严冬滋味。

      在这一年里,他们开始有时间,在质疑与困境中反思与转型。

      或许,这原本就是一个被误读的职业。他们中多数勤勉而低调,甚至自嘲为过度出差、趴快印店、一天见7家客户的金融民工;他们从底层攀爬到独当一面,经历着常人无法知晓的苦楚;在没有IPO的当下,他们忍不住在微博上相互调侃与吐槽。

      面对严冬,不少专做IPO的保荐人开始转型,转做并购等提前业务,但介入较浅。“其实,企业希望是一位导演而不仅是演员来协调兼并重组或上市的整个进程。”中德证券保荐人张国峰说,“一流的服务是导演,二流的服务是演员”。

      “更深层次的是利益分配机制问题。”某资深保荐人说,签字保荐人非项目负责人,导致利益与风险分离,这是引发投行IPO困境、造假屡禁不止的重要因素,“扭曲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大家更看重短期利益,很少有人考虑长远问题。”

      相关报道详见封二·调查